A+ A-

“四保半”的故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19 20:28:29

  潍坊高新区市场监管局 张瑞霞

  五保户大家都很清楚,大多是无儿无女享受国家低保待遇的孤寡老人家庭,而我家十四年前是安丘市新安街道远近闻名的“四保半”。故事要从2007年3月20日讲起,那天坐在摩托车后的我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丈夫轻轻的说:“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可不是吗,丑媳妇见公婆能不紧张吗?”我小声嘀咕,没想到这一次见面改变了我的一生。

  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走进这个家的情景,没有院墙的小屋,破旧的屋门,屋内空空荡荡,四周漆黑的墙壁。里屋充斥着熏天的臭气,一张大炕上,到处是脏乱的碎布片,一个全身赤裸的老人在炕上胡乱摸索着,他就是已经瘫痪在床、又瞎又聋83岁的公爹。在小屋的另一角,一个几乎佝偻到地的老人在摸索着扫地,满脸沧桑,双目失明,是我72岁的婆婆。从屋里出来,我一屁股蹲到了地上,丈夫也紧张的蹲到了我身旁说:“这就是我的家,老父亲当年因家里贫困左眼失明,四十左右才和双目失明的老母亲搭伙过日子,我们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贫困户,外号“四保半”,你已经是别人给我介绍的第五个对象了,前四个都吓跑了,你考虑清楚,我不勉强”,我这才明白丈夫那句“心理准备”的含义。

  回到潍坊,我几夜无眠,满脑子都是那两个可怜的老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照顾瘫痪在床精神失常的老伴,怎么生活?经过艰难的抉择,我走进了这个贫困的家庭,那年我28岁。从那时起,开始了人生最艰难的修行。我首先对污垢不堪的家进行了卫生大扫除,从墙面厚厚的粪垢到炕上的破烂被褥,来了个大清扫,大清洗。为了方便照顾二老,我和他们睡在一个大炕上。给公爹清理大小便,翻身喂食。记得有一天意识模糊的公爹突然哆嗦着嘴唇清晰的说了几句话:“别走了啊,咱家有吃的,我还想抱个大孙子”到公爹去世前我听到的唯一完整的几句话,当时我的眼泪哗的流了出来,他老人家多想让儿子成个家,能后继有人。那时每天晚饭后我用大框装满公爹换洗的尿布推着独轮小车摇摇晃晃到村头的河边清洗。一路上村里的议论声不断,“哎哎快看,听说这是“四保半”家里的媳妇儿,这闺女一定没爹没妈被骗来的吧”,“不一定吧,有可能是孤儿院的”另一个声音又响起,我的身世有了不同的版本。

  后来,妇联组织和社会好心人送来了桌椅板凳,还有漂亮的婚纱、喜糖,我们举行了简单却很有意义的婚礼。当时来参加婚礼的母亲流着眼泪心疼的说:“闺女啊,人家是打着灯笼找好婆家,你这找了个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穷苦人家啊”。新婚之夜我规划着婚后的奋斗目标,我们夫妻一条心开始了追逐幸福生活的赛跑。丈夫8小时之外又找了两份零活儿,下班后安装空调,周末兼职机械维修,甚至走过路上的废品也不放过。我也发挥特长,为村里的孩子们辅导作业、补习英语、讲传统文化。经过我和丈夫不懈努力,外债还上了,新房住上了,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把“四保半”的帽子甩的远远的,来了个永远的告别。

  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2014年发起组建瑞霞巾帼志愿服务队,每到周末我们一家三口便开始了“特别”的旅行,有时带上各种学习用品,有时是生活物资,有时是爱心捐款,风雨无阻送到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孤寡老人的手里,记不清多少次长途跋涉走进青州、临朐山区里的困难家庭把棉衣披在瑟瑟发抖的孩子们身上,为困难户细心讲解党的脱贫帮扶政策。记得有一次去临朐高庄村的困难家庭,两个没有母亲的孩子穿着满是破洞的鞋子,手里的馒头硬邦邦的,我搂着两个孩子说,“孩子们,只要有大姨在一定有鞋穿,有热馒头吃”,两个孩子哇的就哭了,我也泪流满面。多年的无私付出感召两百余人的志愿者积极加入队伍,和我一起传递、传播着爱和温暖。

  这就是我家“四保半”的故事,有困苦也有辛酸,但我感觉更多的是奋斗的精彩、拼搏的硕果,生命价值的重塑。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