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潍城区以救助对象需求为导向,强化社会政策衔接,着力构建广泛覆盖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救助管理规范化、救助操作程序化、救助服务人性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工作。
救助管理规范化。城乡低保及社会救助事项的申请、审批,严格落实个人申请―村(居)初审公示―街道审核―区民政局复查复核程序要求,确保了应保必保,应助必助。同时,按照《潍城区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区、街道、社区(村)层层成立了审核、审查小组,采取入户走访的方式,负责对辖区内所有新、老低保户逐一进行入户审查、公示,确保一户不漏。对家庭收入发生变化的低保户及时予以停保或调整。目前,将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农村居民4691人和人均月纯收入低于330元的城市居民4984人,全部纳入了低保范围,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救助操作程序化。从确定救助标准、对象审核、审批公示、档案管理及工作人员职责等一系列环节都制定了规范要求。定期开展贫困对象实情调查、审批审核、减发增发等检查工作,规范不合理行为;区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确保救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此外,救助对象认定、享受标准、资金安排、管理、使用情况及有关救助政策及时向社会公开,便于社会公众监督。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救助对象信息,确保救助对象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力争实现信息资料与相关部门共享;强化资金管理,财政安排资金和社会统筹资金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资金专户,专款专用,专项管理,保障救助资金安全、高效、稳妥。
救助服务人性化。切实加强救助工作人员培训,着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结合全区开展的“包村联户促和谐谋发展”活动,组织人员深入各街道、村(社区)、户全面分类排查,建立了全区特困户台账,对城乡特困户进行救助。协调卫生部门在医院专门简化了就诊流程,设立了低保、拥军优属等优先窗口,在挂号、就诊、取药等环节给予救助对象力所能及的方便和照顾,积极推行“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今年为农村“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共5257人,按照每人50元的标准,拨专款26.3万元,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二季度对南关街道西南关社区瘫痪卧床30余年的居民于秀荣和西关街道北三里村遭遇车祸的一对孪生姐妹分别及时给予临时救助,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