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奏折常因病丧无奈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05-15 15:35:33
康熙朱批李煦代曹寅奏请赐药折。
代奏折也是清代奏折中一个重要门类。拥有上奏权的机构和官员毕竟是少数,况且,即使拥有上奏权,上奏人有时也会因个人疾病等不可抗拒因素不能亲自书写奏折,代奏由此应运而生。
李煦为曹寅代请赐药,康熙温言叮嘱
李煦与曹寅都是康熙皇帝的心腹,而且李、曹两家还是亲戚,曹寅之妻李氏是李煦族妹,可以说两家既是姻亲又是政治盟友。
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染风寒加重成疟疾,七月十五日李煦亲望扬州看望,病重的曹寅对李煦感伤地说:“我病时来时去,医生用药不能见效,必得主子圣药救我,但我儿子年小,今若打发他求主子去,目下我身边又无看视之人。求你替我启奏,如同我自己一样。若得赐药,则尚可起死回生,实蒙天恩再造。”
面对病入膏肓的曹寅,李煦自然不能怠慢。遂代曹寅上折请求康熙皇帝赐药医治。康熙皇帝得到奏请后,对效忠多年的大臣也生了恻隐之心,用亲人般的口吻说:“尔奏得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但疟疾若未转泄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南方庸医,每每用补济,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金鸡纳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住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出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万嘱!”可惜,曹寅无福消受,未等赐药抵达扬州就撒手西去。
单畴书患病获赏人参,未能挽回生命
单畴书,字演先,一字惟访,号砺峰,出生于高密科宦世家,康熙间以进士授知县,行取湖广道监察御史,特放分巡陕西宁夏参议道,仍带湖广道监察御史衔。雍正二年调补分巡陕西洮岷参议道,因不迎合大将军年羹尧,年羹尧以“才力不及、操守不廉”参奏。单畴书的族孙单可基所著《在庵笔闻》记载了单畴书与年羹尧初次交恶的场景:“先伯叔祖砺峰公擢宁夏道,时大将军年羹尧握重兵,总制两省,权势煊赫,行部至夏,公出迎,年策骏赢,奋疾如飞,故令随语,公前曰:‘将军骑赢行疾,职足弱不能追随。’年睨笑曰:‘是呆子耳。’此后每事抵牾公,公秉公守正,无少曲扰。”
雍正六年(1728)冬,在宁夏办理渠工程的单畴书旧病复发,次年正月略有好转。诊治大夫说:“今并无其他疾病,但因年迈,甚是虚弱,若得人参服用,即可见好。”当时在工地的同僚兵部右侍郎通智四处寻找人参,仅寻得八两,配入药内让单畴书服用,并劝导单畴书安心养病。至正月二十日,病情好转。通智考虑到宁夏人参稀少,况且单畴书有病在身不便上奏,遂于雍正七年二月初二日代单畴书奏请赏赐人参,他在奏折中说:“但宁夏地方难得人参,亦无优质人参,谨请圣主赏赐人参,病情从速痊愈,至三、四月即可会同办事。奴才揣度速得人参有益治病,将折子交付驿站谨奏。”
雍正得知单畴书病情有所好转,朱批说:“欣阅。已赏去人参,著用完前即行乞奏。”雍正赏给单畴书人参四斤,但天不遂人愿,五月二十五日,单畴书不幸卒于工所。雍正皇帝得知后,颁发谕旨说:“单畴书谨慎老成,操守廉洁,办理宁夏渠工实心效力,今闻溘逝,深为悯侧,着赏银一千两为归途之用。”
方观承为刘统勋代奏谢恩
刘统勋是乾隆皇帝依任的股肱之臣,但他的仕宦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在任协办陕甘总督时,因妄议撤兵而被革职拿问,由是有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不平凡经历。
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初五日,时任甘肃巡抚吴达善接到拿解刘统勋的谕旨:“刘统勋现在获罪,总督印务已命方观承前往署理,著传谕吴达善前往将刘统勋拏解来京,务即选派干员严行管押,勿令中途畏罪自裁,其在任资财并令查抄。”吴达善接旨后,马不停蹄,于当日巳时与甘肃道辅德等人急往肃州,将刘统勋任所资财字迹查封,当时查封刘统勋任所资财白银一千零六十两,家人两名,衣物字迹若干。随后吴达善日夜兼程抵达安西,将暂在安西提督署居住的刘统勋所带衣物资财及字迹逐一检查封贮。随后给刘统勋上锁,即日派人押解回京。应该说,乾隆皇帝对刘统勋妄议撤军一事,显然既失望又恼怒,但他从心底里并不想严惩刘统勋。十月二十日,吴达善就接到将刘统勋从宽免其治罪的谕旨,令将刘统勋发往军台,在司员内办理军需,其子刘墉、刘堪亦释放,其任所查封的资财也被赏还。吴达善奉旨向刘统勋宣谕恩旨,刘统勋遂于十月二十八日抵达肃州,并见到署理陕甘总督方观承。
悲喜交加的刘统勋向方观承免冠扣头,感谢皇恩,并请求方观承代奏谢恩。方观承在代奏折中为我们保留了当年刘统勋的话语:“我受皇恩至深至重,前在巴里坤军营妄行陈奏乖谬已极。奉旨拿解以后,自知种种罪犯万无可逭,今在押解前行之际奉到恩旨,于万无可生之中予以自新之路,从宽免罪,更蒙发往军营交班第等,令在司员内办理军需效力赎罪,又蒙恩旨将我儿子俱行释放,且将刘墉加恩在编修上行走自效。兹复接奉恩旨赏给任所资财,均非梦想所到,感激涕泗,无可陈说。惟有踊跃奋勉,前往军营殚竭犬马,以稍赎罪愆图报。圣主高天厚地之恩,仰祈将下情代达天听。”十一月十六日,奏折抵达紫禁城,乾隆阅后,只是简单批了一个“览”字,他对刘统勋的怒气可能还未消吧。
刘墉奔丧由毕沅代奏谢恩
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十六日,时任东阁大学士的刘统勋一早就乘轿入朝,行至东华门外,轿夫察觉轿子突然倾斜,呼之不应,启开轿帏,一代名相已在轿中溘然不醒。
因刘墉当时远在陕西,家中无人料理丧事,乾隆皇帝特下谕旨命刘墉回京,他在谕旨中对军机大臣们说:“伊家内现无经理丧事之人,已降旨令伊子按察使刘墉速即驰驿来京治丧。其陕西按察使员缺,候朕另行简放,著传谕毕沅,即为料理起程。将此旨随报发往,谕令知之。”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毕沅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二月初二日奏折记载,当时刘墉正在汉中稽查台站,接到乾隆上谕后,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回到西安,即日遵旨驰驿迅速进京。刘墉在由陕西巡抚毕沅代奏的奏折中感激涕零:“墉父刘统勋身受皇帝深恩,简任纶扉,久值机地,恩意至为优渥。身后复荷蒙圣慈,亲临奠醊,一切饰终之典,逾迈等伦,哀荣倍至,为人臣未有之宠遇。在墉父刻意图报主恩,此心自应殁犹未已,永世子孙誓效犬马之力。墉生死衔感,不知捐糜何地,复因在京料理丧事乏人,蒙恩令墉驰驿进京,并降旨抚臣即为料理启程。皇上轸念故臣,体恤周至。墉跪读谕旨,感入心髓,不能自已。”
乾隆三十九年(1774)三月,刘墉由京城扶丧回归山东故里。乾隆皇帝特下谕旨说:“故大学士刘统勋,其子于月内扶柩归里,着照以前史贻直之例,沿途文武官弁在二十里以内者,均至柩前吊奠,并遣人护送,俾长途妥稳遄行,以示优眷故臣之意。”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