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党90周年,收藏市场掀起一股“红色收藏热”,无论是拍卖场中的名家名作,还是民间收藏,只要是“红色经典”,都受到追捧。其实近几年来,红色藏品的市场价格也在逐渐走高,一些高端藏品价格在两三年内涨了几倍甚至十几倍。
红色收藏品中的经典,虽然受到广泛尊崇,但是专家呼吁藏家们在市场中也要仔细分辨。以红色收藏中的书籍为例,可以从书籍的纸张、油墨与封面字体等方面进行辨别,几十年前的纸张质量一般较差,多为稻草制成的,油墨的质量也不太理想,油与墨的感觉都不太均匀。从封面来看,特殊版本的封面会使用金粉、银粉等特殊材料。由于当时一般都采用铅字印刷,纸张的两面都印有字,因而易在纸上留下凹凸不平的印记,而现在的仿品因为很难再找到铅字印刷,所以就不会有这种现象。原版的像章颜色比较鲜艳,亮度较高,多为烤漆制成,而仿制的颜色较暗,油漆多是直接漆上去,而不是烤出来的。在图案方面,老旧的像章在放大镜下可以看见密集、规整的布纹,而现在仿制的多为喷绘,看不到纹路。
红色收藏六大门类
第一类是毛泽东像章。全国收藏者至少有15万人,收藏门槛低,存世量也比较多,约16万枚以上。
第二类是红色书报刊(含连环画)。目前拍卖最高纪录为《参政员毛泽东行踪》,2006年在中国书店秋季拍卖会上以18.6万元成交。
第三类是“文革瓷”(含“文革镜”)。“文革”时期的陶瓷器皿上有毛泽东像的市场最火。
第四类是“抗日战争遗存”。其中手抄本《镇江沦陷记》以109万元成交并捐赠给博物馆。
第五类是“红色经典画作”。带有毛泽东肖像或形象的场景油画、国画最为瞩目,如刘春华1967年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1995年在中国嘉德以605万元成交。
第六类是宣传画和海报。在新中国建设高潮时期,宣传画和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海报引领潮流。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