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立新实习生岳箐箐
百年梦已圆,人却悄然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奉献千秋唯觉少,一片赤心可对天。
―――社会各界献给潍坊科技学院原党委书记崔效杰的挽联
一
2011年2月11日17时40分,崔效杰走了,悄无声息的;他走了,是在他的梦圆时分;他的百年梦想,就是把学校办成本科院校。
2009年,潍坊科技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学生,10年间,实现了由中专升格为本科院校。从办成大学到建成软件园,饱含着崔效杰的心血与汗水,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思虑学院的发展路径。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透支着生命办大学,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每天都到工地监督工程,有时一晚只睡两三个小时。短短10年,学校实现了由中专到大专,由大专到本科的跨越……”在去年的教师节大会上,崔效杰的内心独白让在场的人们肃然起敬。
痴情泽被桃李,丹心可对苍天。崔效杰以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书写出传奇人生。
二
1999年12月31日,是崔效杰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寿光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化工学校、成人中专等六校合一,创建一所县办大学,并把校长的重担交给崔效杰。
崔效杰有丰富的办学经验。1970年1月,21岁的崔效杰从益都师范毕业,来到寿光东北部偏僻的西周疃小学。这所小学只有十几间土房、一名老师和23名学生。“孩子不能不读书!”他一到学校,就忙活起来。很快,学生增加到72人。几年后,这批学生有6人考入中专,在当地引起轰动。此后,他亲手建过4所学校,管理好了16个学校,组建了2个教育集团。
接到委任状,崔效杰没有犹豫。他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就有责任挑起这副重担!万事开头难,各项工作一旦展开,天天像打仗一样。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没白没黑地扑到工作上。2001年9月24日,省政府批准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成立。
“专科不是目的,我们的目标是创办国际化的特色大学。”崔效杰把眼光放得更远,开始了加速度的冲刺。
国家对新办本科院校的标准、政策非常严苛。崔效杰坚信“事在人为,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心投入,永不懈怠,就没有干不成的”。经过一番拼搏,2008年4月10日,潍坊科技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院校。
三
崔效杰爱生如子,视同事为兄弟姐妹。他的电话对师生都是公开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打电话反映情况、吐露心声。
一位家在河北的学生患急症住进医院,需要家长签字才能动手术。崔效杰说:“我来签,家长不在身边,我就是家长!”他每天两次到医院看望,学生感激得流下了热泪……
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在乡镇教学时,为让学生享受宁静,他每晚都坚持驱赶池塘的青蛙。1998年,他创办英才教育集团,常常巡回在弥河两岸,督查偷偷下河的孩子……
千教万教教做人,千学万学学做人。他告诫每一名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爱心,照亮学生们纯洁的心灵;没有对学生深深的爱,爱教育只是一句空话。
2009年,第一批本科学生入学,崔效杰站在门口喜迎学子,发现需要帮助托运行李的,他主动上前。
正是靠这种对学生的深爱,他打造出学校独有的文化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来这里读书,让更多家长放心地把孩子送到这里成长。
……
奉献千秋唯觉少,一片赤心可对天。10年奋斗,成就梦想。崔效杰是一面旗帜,是一种精神力量。
全国优秀教师、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中国高等教育杰出人物、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全国杰出教育家……这一大串荣誉光环,是对崔效杰的褒奖;这一切,是他用心血和生命换来的。
崔效杰走了,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追忆和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