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纪念建党90周年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秋之白华:革命者的生命礼赞
光辉岁月红色经典(四)
《暗红1936》后“潜伏”时代
《百年情书》:少年中国说
2011年7月1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之白华:革命者的生命礼赞


  76年前,瞿秋白穿着爱人杨之华亲手缝制的黑色中式夹袄,唱着中文、俄文的《国际歌》走向刑场,将“秋之白华”这枚浪漫印章永远印在了杨之华的手心……

  从来没有一部主旋律电影,像《秋之白华》这样唯美动人,充满诗意。6月29日,在南京举行的影片首映式上,观众被这部主旋律影片深深打动。

  爱情与历史碰撞主旋律影片的新突破

  导演霍建起说,如果按照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拍,还不如看史书,一个电影两小时到头了,要把一个人的一生写出来,很难。把人物身上某种折射时代状况、思想感情的侧面表现出来,是典型化的过程。

  赋予这样一个严肃主题以浪漫情愫的人,正是霍建起的妻子―――本片编剧苏小卫。

  苏小卫这样形容她笔下的这对爱侣:瞿秋白和杨之华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影片中,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故事跌宕起伏:杨之华是浙江萧山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20岁时,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成婚。1923年底,杨之华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瞿秋白正是当时社会学系系主任,风度翩翩、知识渊博。当两人互有好感时,瞿秋白便大胆来到了萧山杨家“摊牌”。

  没想到沈剑龙竟然和瞿秋白一见如故,对瞿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十分尊敬、仰慕。最终三人选择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刊登三条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诗歌与镜头牵手电影语言的唯美诠释

  瞿秋白和杨之华站在桥中间,互诉情怀。两人欲言又止,含蓄动人。《秋之白华》中的这幅场景,如诗如画,人物美,服装美,画面美,情境美……事实上,整部影片宛如散文诗般深沉隽永,安静中透着热情,隐忍中折射坚强,将一代领导人的爱情之旅、革命之旅、人生之旅,勾勒得诗意无比。

  瞿秋白是一位知识分子型的革命领导人,他追求爱情,热爱文艺,革命与爱情、革命者的坚贞与艺术家的柔情在他身上完美交织。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导王一川教授所说,“《秋之白华》重建了那段革命和爱情水乳交融的历史。它告诉我们,暴力的革命也具有诗意,诗意的东西也可以和暴力的革命交融在一起。”

  人性与人情的交融瞿秋白精神的当代意义

  杨之华与瞿秋白的结合,并不是《秋之白华》影片所要浓墨着笔的根本目的,但两人间情爱的自然流露,的确成为全片叹为观止的人性灵魂。

  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党员张杲锷告诉笔者:我印象很深的是,影片开始时,杨之华乘一叶小舟离开家乡时的内心旁白:“选择一条道路,也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人生的选择是个永恒的话题,我们80、90后都要选择自己的人生。《秋之白华》把这种选择告诉我们,革命的老一代也有自己的青春年华,一种瑰丽的青春,一种精神坚守的境界。蔡炜颜云霞徐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