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像骑单车,如果你不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就难免摇晃跌倒。
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延安不仅是革命圣地,也代表着一种信念。
《向延安》的故事发生在旧上海,有弄堂,高楼,苏州河,外白渡桥,以及那些老人一般的老房子,那时的上海是一件千疮百孔的绸衫,在一场场绵柔的细雨中,发生着一件件令人心境潮湿的事件,让人走进那淡然久远的往事。
向老爷,一个酷爱西洋玩意的中国人,著名的淞沪会战刚打响,他就死于一枚流弹。他儿子向金喜是个可爱的人物,有点痞,俗得可笑,但很“义”。身为大药房的少爷,却痴迷地爱上厨艺。他最初因暗恋罗家英,而渐渐熟悉革命,最后凭借优秀厨艺,成为代号“四丫头”出色的情报高手。他终身未娶,却将袁春梅的孩子、凤仙的孩子视为向家血脉。当头发半白的罗家英,见到向金喜时,他正醉态地喝酒,手里捏着一双筷子,一只刻着罗家英,另一只刻着向金喜……
旧的岁月绵延在记忆里,一转身,已是万水千山。如今只留有爱的芬芳,暗香飘尽知何处。但人生是一个过程,需要这小小的芬芳来温暖自己。
面对理想,向金喜选择了隐忍,圣地延安只在梦中;对于爱情,他无奈退避,锁心如玉,珍藏着,永远初秋的雨般微凉;在亲情兄弟相煎面前,他强忍泪水,命运是推手,一步步把他从药房少爷,蜕变成市井俗人。在巨大历史劫难面前,人似一滴水,只能随着历史的大波浪飘游,谁又能掌控了自己命运?苦和涩,其实永远是生活的原味道,偶然一点甜,你就是幸福的人了。
向金喜迷恋延安,但革命的需要,终未成行。以至后来他把自己的名字,向金喜改成向延安,并把地图挂在墙上,“延安”两字用红笔圈上。是啊,信念是人生的支撑。正如海飞说:我不一定是优秀的小说家,但我一定是一个虔诚的写作者。
小说的人物,不少源于那个年代的真实原型,如堪称“中国的辛德勒”的独臂神父,则是小说里的饶神父。那时奔赴延安的年轻人中,就有后来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丁雪松、著名演员于蓝、左翼作家丁玲等。那些印有时代的风华,也都被糅进小说人物的塑造。事实,过往的生活是最好的小说。
海飞的文字,总轻描着淡淡的忧伤,如水墨画的远山,但片刻,又移至一个鲜活的生活场景。人活着要朝目标进取,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远比知道怎样活着重要的多。正如罗家英说:去不去延安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有没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