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城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未成年人思想特点,注重从小处入手,细处做起,实处切入,把德育“融入生活、融入行动、融入实践、融入心灵、融入社会”,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养成教育,德育融入生活
“进入校门,我能做到列队行走”,“下雨天,看到有的同学没带雨伞,我会跑过去和他共用一把雨伞”,“我嚼过的口香糖,一定要包在纸里,并丢到垃圾箱里去”,“我看到水龙头在滴水,便跑过去把它拧紧了”……这是潍城区永安路小学“寻找道德细节,师生共成长”活动中,同学们寻找到的自己的道德细节。这些细节被郑重地记录在了班级的“寻找道德细节”记录本上。每周的班级例会上,还都被大声宣读,在热烈的掌声中,这些道德细节像星星一样,在同学们心中闪亮。
针对青少年思想特点,潍城区以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细目化,把德育体现在学生的行为养成上。如在卫生上,自觉做到“三净”(校园净、教室净、楼道净);纪律上,自觉做到“三静”(课前静、自习静、课间静);行为习惯上,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校一律穿校服,校园内不骑车,自行车摆放整齐……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的常规管理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各学校还通过“伟大的祖国、光辉的历程”国旗下演讲活动、“诵读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一笔一划书写人生,方方正正做人”书法教育活动、“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文明行为教育活动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德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走进潍城的任何一所学校,只见花草树木欣欣向荣,学生活动井然有序,校园环境清新靓丽。整个校园,看不到一片纸屑;所有墙壁,找不到任何乱划乱刻的迹象;公共物品,只有自然的磨损,而没有丝毫人为的破坏;学生举止,温文尔雅,看不见大声喧哗打闹……这些,都无声地体现了潍城区养成教育的卓越成果。
体验教育,德育融入行动
潍城的教育工作者深知,“德育是盐,不能直接给人吃”。例如,对于学生来说,“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都是起码要求,但是,如果不赋予它们鲜活、生动、具体的内容,就容易流于抽象的概念,就达不到德育的效果。潍城的学校把“尊敬老师”,加以具体化:看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回答老师的问话要起立,语气要和气、亲切等,进一步升华尊师亲师的情感,构建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孝敬父母”,各学校通过讲故事、读书、朗诵比赛,为父母、长辈做一件好事,“感恩的心”征文、演讲等活动,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具体行动:虚心听从父母长辈的正确指导,主动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情况。
“我已经16岁了,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给父母洗脚。当我的手在热水盆中触摸到父亲粗糙的脚板时,我感受到父亲的艰辛劳作。他流下了眼泪,我也哭了……”潍城区望留中学组织青少年进行“体验”活动后,一名中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话。在于河中心小学的一个班级里有个“怪现象”:全班42名同学竟有42个班干部。从“财政部长”“环境部长”到“健康部长”,42名同学轮流体验不同的角色,人人都成了各有所长、各司其职的小主人。体验父母的辛劳学会感恩、体验当一回“学生校长”学会自信,体验做“小楼长”学会为他人服务。这些“细、实、严、小”的教育方法,长期坚持,长期实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了孝、勤、俭、谦、让的美德。
社团活动,德育融入实践
近日,潍坊外国语学校“爱心社团”的王健和同学们来到乾坤养老院,分成几组走进老人们居住的房间,打扫卫生,与老人聊天,向所有的老人送上了新鲜的水果及蛋糕,陪伴着老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在潍坊五中,各有特长的“五星少年社团”成了学生自办校园广播站的主角,社团已经能够独立完成选题、采访、播音、制作等每周校园节目的全部流程。
在潍城区和平路小学,各班都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根据班级文化积淀和传统,17个班级先后确立了17个特色社团:书香班级、感恩班级、赏识班级、数字班级、艺术班级、风筝班级、绿色班级、礼仪班级、和谐班级、安全班级、爱心班级、森林小屋、海底世界、童话世界、十笏园地、科普园地、航天苑,切实做到了“一班树一品,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
在潍城区,中小学三年级以上2万余名学生全部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全区共组建了16个特色中队,241个小队,300多个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艺体教育,德育融入心灵
潍城区青年路小学民乐团在潍坊教育界小有名气。组建12年来,已两次晋京,在中山音乐堂、人民大会堂演出,十余次参加省、市演出,乐团的成员多数成为了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艺术社团的主力。
像这样的团队在潍城还有很多。目前,全区有80人以上的合唱队32支,10人以上的舞蹈队30支,50人以上的校级乐队15支,10人以上的素描、国画、彩画、电脑绘画、剪纸、篆刻、设计等专项校级美术课外活动小组200余个,参加各种艺术团队的学生达一万余人,约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艺术团队积极参加高水平的艺术、体育专项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潍坊三中的男篮夺得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比赛冠军;潍坊五中的腰旗橄榄球代表队夺得今年山东省校园腰旗橄榄球锦标赛男队冠军、女队亚军;永安路小学的舞蹈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芙蓉小学的合唱团代表潍坊市参加中国蓬莱“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荣获合唱第一名……2009年,潍城区被授予“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区”荣誉称号,艺术教育工作两次获得教育部表彰。
“艺术教育、体育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潍城区教育局副局长袁景瑞介绍说,潍城区历来高度重视特色教育和学生特长发展,确定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要求学生“人人学会一样乐器”、“人人拥有一项特长”、“人人掌握一种健身方法”。从1997年开始,合理搭建了“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三大竞争平台,充分挖掘学生多方面的特长和潜能。截至目前,潍城区艺术节、体育节已举办了10届、科技节举办了9届。潍城区还在中小学创造性地开展“快乐课间与快乐体育园地建设”活动,坚持把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25—35分钟作为“快乐课间”,保证了学生的在校活动时间;同时,创建了快乐体育园地,开展摸高、打靶、跳方格、竹竿舞、放风筝等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各学校充分发挥“以艺辅智、以艺载德”的作用,将艺体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健康审美情趣,锻炼坚韧毅力,学生多元能力和思想品德水平同步提高。艺术的陶冶,体育的锻造,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灵。“博学笃志、尚德尚美、拼搏进取”的人文理念已融入学生心灵,成为潍城广大青少年的自觉追求。
潍坊三中学生谭富刚见义勇为,勇救2名落水民工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7年5月19日(周六)下午3点左右,谭富刚在虞河潍坊医学院段游玩,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救人”的喊声。他急忙循声跑去,见小河中央有一人正在水中挣扎。谭富刚没有丝毫犹豫便跳进了河里,拼尽全力向落水者游去。临近河中央,谭富刚从后面抱住落水者,单手划水把落水者带到岸上。此时,从被救者口中得知河中还有一名落水者,疲惫不堪的谭富刚顾不上休息,再次下水施救。在整个施救过程中,谭富刚四次下水,多次潜入水底探摸,最后,终于在河底触到了落水者。此时,谭富刚已精疲力竭,气喘吁吁,在3米深的河里相当危险。但他不顾个人安危,再次潜入河底,用绳子绑住溺水者的身体,在岸上的公安干警的帮助下,将其拖拽上岸。事后得知,谭富刚救人已不是第一次。他被共青团潍城区委授予“见义勇为好少年”荣誉称号,并提名为“潍坊市道德模范”。
社区教育,德育融入社会
“爷爷的肚子里有好多故事。我告诉他的事情,他从来不跟家长告状,还帮我出主意。”李欣小朋友高兴地说。李欣所说的爷爷是社区“四点半学校”的义务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多来自“五老队伍”: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老专家、老干部。在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成了听孩子倾诉、进行心理健康引导的好老师。
今年4月,潍城区启动了社区“四点半学校”建设,为中小学生下午放学后在社区内提供了一个健身娱乐、体验经历和社会实践的课外活动场所,形成了社区与学校相衔接的“接力式”教育模式。
白浪绿洲湿地公园、十笏园、万印楼、状元胡同、风筝博物馆、郭味蕖美术馆等等,承载着潍城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场所现在都成为了潍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舞台,成为了孩子们涵养人文精神的第二课堂。潍坊三中依托于希宁展室、郎咸芬艺术团、郭味蕖美术馆、陈介祺博物馆建立教育基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去年5月份举办的全国校园文化研讨会上,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与会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教育同仁的广泛好评。潍坊八中组建了“状元胡同”研究会,组织开展了“寻访状元亭、状元碑”“搜集状元遗迹”“状元班级”评选命名等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状元事迹和状元文化内涵的了解,培养了拼搏进取、追求卓越的思想品格。
依托社会教育资源,潍城区还因地制宜地开辟了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军事训练基地等,把德育的根系深深扎在社会大环境的沃土中。各学校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健康街小学的“潍城区少年军校”、北门大街小学“少年交警学校”、潍坊三中的“模拟法庭”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区教育局还与区文明办联合开展了“我为文明城市添光彩”活动,建立了2000人的志愿者队伍;与区地震局联合开展了“防震避震”知识教育及演练活动;与区科协联合举办了“全民科学素质教育”活动;与区环保局联合举行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活动等系列教育活动,各部门形成了教育合力,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记者后记
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潍城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牢牢把握全面育人的目标,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精心设计适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活动,真正把德育做到学生心里去,回归了教育的本真,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做法,值得关注,值得研究,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