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亭区固堤街道,白浪河东岸有个东常寨村,村西头路南临街处,有一座已近百年历史的四合院。它黑漆的大门向东开,院落不大,但整洁明亮。院内有北屋五间,南屋、西屋、东屋各三间,均是青砖墙、草顶、两门三窗。如今看来,一如所有老房子那样普通,然而63年前的春天里,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大军的到来,注定了这座庭院的不同寻常。
1948年4月,中国人们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谭震林就是坐镇这所庭院,指挥了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上的第一次城市攻坚战———潍县战役,从准备到结束,历时37天,夺取了战役的全胜。
近日,笔者到这里采访,所见所闻,感触颇深。
鱼水情深。几十年来,当地群众一直深深怀念着曾在这里驻扎过人民子弟兵。在村里笔者见到了一位年已八旬名叫孙坤一的老人,他就是当时战役总指挥部房东的侄子。提起往事,他感慨万分:“当年共产党的队伍为什么会受到我们潍北老百姓的拥戴?为什么像我叔叔这样的普通农民,也能甘心情愿的让出自己的宅院让部队住?因为这支队伍做的是为民所盼、为民造福的大事业!”
追溯历史,那时盘踞在潍县城的“顽八军”(国民党第八军)以及土匪武装,对潍北大地实施了惨无人道的蹂躏,犯下罪行,真是罄竹难书。“扛粮扛粮害人如虎狼,吃了房子地,捎着牛和羊,害死了爹和娘”的悲声载道。1948年春天,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就要从这里出发去解放潍县城的消息一传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潍北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他们发出的“星儿淡、月儿暗、夜夜俺把亲人盼”的热切呼唤,终于有了响亮的回音,胜利的一天就要到来了!
为什么潍县战役指挥部会选在东常寨村呢?据介绍,山东兵团司令部当时主要考察了四个地方,最终还是选择了东常寨。根据分析,可能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里地处交通要道,是进入潍县的必经之地;其次,村里有一定经济基础;第三,就是村子当年参天树木较多,便于隐蔽。他举例说,那时在村子里部队的汽车有几十辆,国民党的飞机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好几次,也没有发现。
据说,当年东常寨和临近村庄的群众一听说大部队来了,几天之内就磨出了上万斤白面,而且大部分是人们手抱磨辊磨出来的。泊子地处盐碱荒滩,俗称“北大洼”,那时的道路不仅少,而且泥泞难行。当地各村的青妇会、妇救会,一听说解放军要从这里经过,便主动组织起了妇女修路队,其中年纪大的五十多岁,小的只有十四五岁,她们为了使解放大军尽快到达前沿,连夜把小路加宽、修平、找直,确保了部队顺利通过。
如今,60多年过去了,这里的人民已经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人民子弟兵,不会忘记这座闪光的庭院。为了让世人铭记那段难忘的历史,寒亭区于2008年秋天对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进行了修缮。据参加修缮的有关人士介绍,为了让这座百年老屋尽量保持原面貌,在修缮前,施工人员对房屋的各个部位都进行了拍照,在修缮过程中,尽量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让老屋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样子。
我们了解到,区里还将在指挥部东侧新建4间青砖仿古房屋,作为潍县战役陈列室,收集、整理潍县战役相关的文字、图片和实物,制作作战沙盘,搜集战时的作战地图、电话、电台等历史实物等,把潍县战役指挥部旧址打造成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文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