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是这个物质繁芜时代最具吸引力的追求,虚荣是这个拜金时代最具推动性的生产力。可是当对个性的追求被统一为iPhone4、LOGO包、CANON单反、巴厘岛以及这样那样的奢侈品、限量、联名门前丢脸的长队时,从众已经彻底消弭了虚荣本来就不够强大的个性。
网上有句经典的戏谑:世上最悲哀的,是我们一同出门,你买苹果4代,我买4袋苹果。日本漫画大师宫崎骏说,越来越多的人以炫耀的手势在电车上玩苹果机,那过分炫耀,而显得有些夸张的抚摸手势。这个比喻恰如其分,从iPod开始,一直到ipad,愈演愈烈的苹果热潮活像是地球今年调到了震动模式,哪怕仅仅是从黑到白的外表转换也要弄得声势浩大,人仰马翻。
这是一个充分强调个性的年代,随处可见的栗子头、爆炸头、拖把头,还有五颜六色的各款渔网袜、吊脚袜、半筒袜,当人人都唯恐自己不够与众不同,却看见满大街,不管什么发型的人却统一配置的iPhone4、iPhone4和iPhone4。从众的平庸再一次成功地把个性变成一个传说。
如果说苹果仅仅是给了个性致命一击的话,那满大街的LOGO则让个性死无葬身之地。据说在北京明星经常出席的新光天地,这里的女人背的包笼统分为三类:一类LV,一类GUCCI,还有一类其他。不论是年轻身材好的美女,还是中年妇女,一下电梯迎面遇到的10个女人中,有8个不是LV就是GUCCI,密密麻麻的LOGO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在这些名冠全球的奢侈品的老家欧洲,这些满身LOGO动辄上万的产品,是三四十岁的中产阶级才能消费的商品。而在我们身边,不管你有多年轻也不管你是不是地铁一族,浑身的LOGO的基本款似乎不可或缺。
包括在当前最为励志的职场宝典《杜拉拉升职记》中,我们最终关注的不是杜拉拉不断升值的职业素养,更不是暧昧之后修成正果的爱情,而是她身上的套装,她手里的LOGO包,她拉风的敞篷跑车。得出的终极结论是,没有奢侈品的人生意味着没有品质,没有快乐,甚至,连青春都不值得一提。
丧失个性的消费,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得像个活广告,除此之外,恶果还在蔓延,连夜排队的疯抢让私人消费成为站大街的笑话,所谓的潮流会让你丧失了品质,每个人都像流水线按照ISO标准打造的克隆产品,至此LOGO彻底绑架了人。其实,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买一件人人都能看见的奢侈品也不是件天打雷劈的坏事,问题是,你可以在买每一件奢侈品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你真的喜欢这个包吗?好看在哪里?符合你的年龄和气质吗?问问这三个问题吧,起码它能让你的节衣缩食变得不那么盲目。
而我,在苹果风靡后果断地屏蔽了苹果,是因为我痛恨对面走过来一百个人,人人都掏出同一台机器,当某一铃声响起,在场者无一不去摸索自己的苹果。这是被彻底工业化的人性,这与我原来所追求的与众不同完全背道而驰。
标榜个性的浩大噱头下,却上演着千篇一律的盲目情节,这是你想要的吗?当消费失去了思考,从众的恶俗变得势不可挡,而我们要做的是和从众划清界限,让我们优雅地,有选择地,个性地,美到灵魂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