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专题・广告
 
标题导航
新时代人民戏剧的开拓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1年6月3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腹有诗书气自华
―――记宋燕群的文学情缘


  □本报记者陈文

  “世间没有书籍的屋子,如同没有灵魂的肉体。”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

  用书籍改造人生

  一进宋燕群的书房,他首先拿出的便是一期1987年的潍坊日报,在有些泛黄的报纸上,他的文章清晰地记录着他对文学和潍坊这片土地的热爱。

  宋燕群爱书,深受其父的影响,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年幼的宋燕群被父亲的《青春之歌》、《鲁迅传》、《郭沫若文集》等名家名作围绕着,现在,这些当代精品与古代经典都摆进了他的书房,本来宽敞的房间因为满满的书架和直堆到天花板的书显得非常拥挤,只剩下一张写字台的位置,甚至家里的阁楼都被他摆满了书。

  宋燕群的特色收藏之一是小人书,“家里最早有一本《梁山伯和祝英台》,都快被我翻烂了。后来口袋里有了零花钱,一见书摊上的小人书就想买。”宋燕群边说边打开了书柜的一侧,一堆堆小人书被分门别类陈列或用塑料纸包装起来,“这都是我和夫人,以及女儿的珍贵回忆。”现在,这种爱好与回忆又感染到了家里的其他人,宋燕群在北京教书的女婿也成为了这堆小人书的忠实“粉丝”,“每次回家来,女婿总是爱在书房里津津有味地看我的这些‘古董’,有时到半夜三更都不睡觉。”宋燕群笑着说。

  用文学描绘梦想

  父亲文脉的传承以及在书海徜徉的快乐激发了宋燕群的创作欲望。在16岁的时候,宋燕群的诗作就发表在中学校刊上,时隔四十多年,他依然保存着那张薄薄的油印校刊。后来他被分配到潍坊汽车站后,车站里汹涌人流的动态画面使他开始思索人群的流动代表什么,人流与历史流的关系。慢慢的,车站的广播、宣传栏和报纸成了他渲染人生色彩的画纸,诗歌、散文等陆续见诸于报端。

  2000年,宋燕群到鲁迅文学院脱产学习期间,他见到了国内蜚声文坛的作者大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们,他像一块海绵一样不停地汲取着营养,并在全国性的各种笔会和研讨会中与同道中人交流思想感悟,陆续发表了诗歌《潍坊的天空是个大舞台》、散文《上台阶的感觉》、《父亲的文脉》和《母亲的财富》等等,在工作之余,不停地用文学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用创意点亮生活

  在宋燕群的书房放置着一撂撂记录本,宋燕群拿起一本翻开,笔者才发现这些都是汽车站的废旧发车记录册,或长或短的册子被他细心地用牛皮纸贴好封面,再装订成册,背面全部用来做报纸剪贴簿!

  “除了书籍外,这些也是我用来学习的东西。”宋燕群慢慢翻开这些记录岁月的册子,人民日报、新民晚报、作家文摘、潍坊日报、潍坊晚报文学副刊中的精彩文章都被他“剪”进了剪贴簿,而且还经过了“排版”呢。“你看,这是少数民族作家的文章,我在空白处还附上了一张报纸上的版画。”“这是从我们日报和晚报剪的集子,潍坊著名的战役、巷子、园子、小吃都分类了,还有老照片呢。”

  虽然已经退休在家,宋燕群依然保持着多年养成的做剪报习惯。“我们的报纸有很多精彩的东西,有些没有成书出版,但它们已经变成我的‘书’了!”摸索着这些厚厚的剪贴本,他感慨道。

  现在的宋燕群的内心与40年前那个挑灯夜读的小伙子一样,在心底依然保留着那份对文学艺术不改初衷的真诚,读书和写作仿佛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延伸,愿这种延伸永远陪伴宋燕群的人生之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