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建强
5月的北京,虽说风有些大,但是天气却非常暖和,让人心里感觉很舒服―――抑或是胡老的热情使然:来到胡老所住的北京总政宿舍采访,他早早安排了勤务员在院子门口迎接;乘坐电梯上楼,胡老家的房门已经打开,这位九十岁的白发老人就倚站在门口等候。
别人都叫他“胡部长”或“胡院长”,可我更愿意称他为“胡老”。老者,尊也;更有我们是青州同乡,内心倍感亲切。尽管年过九旬,除了身体行动的不便,胡老的思维依然清晰,对过往的事情记忆犹新。在他的书房兼接待厅里,胡老与我聊起了过去的历史。两面墙都是摆放着满满书籍的书柜,书籍分类细致,国外剧、国内剧本、史书、传记、回忆录、工具书,一目了然。胡老讲述的过往经历,犹如他书房里这些书籍,读来都回味无穷。
中学两次被“退学”
胡可出生在青州一个满族家庭,从小学开始就喜欢阅读课外书籍,这培养了他对文学浓厚的兴趣。胡可小学就读于益都第四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刘松塘是个话剧爱好者,他经常组织师生演出话剧,胡可被选中扮演了《南归》中的弟弟一角、《醉了》中的张七一角,这成为他同戏剧结缘的开始。
1933年夏天,胡可小学毕业,考入设在青州的省立第十中学。此时,对于文学的兴趣已成为癖好,他和几个爱好文学的同学组织了一个叫作“土城社”的小团体,于课外传览喜爱的书刊和各自习作。由于作文中触犯了时忌和编演讽刺老师的闹剧等原因,以致他在刚刚读完第二学期就被校方“勒令退学”了。
被学校开除以后,为了继续学业,他和二哥胡旭一起去了济南,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36年,日本侵华的阴谋开始暴露,引起很多爱国人士的愤怒。作为一个思想活跃、要求上进的中学生,胡可经常发表一些反对日本不法行径的言论,直到有一天他把心中的怒声拿纸写下来,并贴在了学校的板墙上,这在学校引起了轩然大波,领导对胡可进行严厉批评,并告诫他如果此事重犯将被开除。第二天,性格倔强的胡可没有再返回学校,学校也借此将他“勒令退学”。
革命生涯和创作之路
1937年,胡可离开济南前往北平报考高中,此时抗日战争爆发,16岁的他再也无法安心读书,于是跟着已经成为地下共产党员的二哥出城投奔了一支抗日游击队。这年冬天,这支游击队与聂荣臻率领的一支八路军汇合,成为八路军的一个支队,胡可也成为八路军的一员,后来又被送到晋察冀军政学校学习,1938年毕业后被分到军区政治部宣传队的抗敌剧社。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便与革命文艺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抗敌剧社,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官兵看到演出,胡可和同事们不但在驻地演出,还要巡回到各个分区演出,每天背着十几公斤的背包行军三十多公里路都是常事,但即便在这种艰苦紧张的斗争生活中,大家仍抓紧一切间隙学习戏剧知识。1940年春天,根据河北望都县柳陀村的青年农民集体参军的真实故事,胡可写了《五十九个殉难者》的独幕剧,从此以后走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
抗日战争期间,胡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锻炼成长起来。其后,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不但是一名戏剧工作者,也是一名指战员。战争也给了他丰厚的馈赠,他解放后创作的几部大剧,如《战斗里成长》、《英雄的阵地》、《战线南移》以及《槐树庄》等,都无一不是来自于丰富的战争经历与体验;也正是因为将自己的创作置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上,使得他的作品才有坚强的生命力,尽管创作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但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艺术上的魅力。
相濡以沫的革命夫妻
胡可的夫人胡朋也是一名剧组演员,两人于1939年相识于烽火硝烟的抗日战场上。
在婚后的许多年中,他们各自忙碌聚少离多。在战争结束后,他们在北京有了相对安定的生活,也仍然是聚少离多。刚刚离休的时候,两位老人还在各自忙着各自的事业,胡可经常参加地方剧协的活动,而胡朋则参加一些影视剧的拍摄。
离休许多年后,随着社会活动的渐渐减少,两位老人才有可能坐下来在一起看看书报,相互聊聊天,共同的战斗生活,共同的老战友,使他们俩有说不完的话题。胡可曾深情地把晚年岁月称为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然而,2004年12月28日,胡朋老人走了,从发病到去世只有短短的三个小时。可以想见,爱侣的突然去世,会给胡老怎样沉重的打击。
谦逊,艺术大家的风范
只要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历程,胡可老人总有这样一席话: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讲话》精神的精髓,已经融会到了我们的骨子里,变成了我们自觉的追求,比如深入生活,面向工农兵,为政治服务等等。当然,现在看来,我们的观念也有些比较陈旧,甚至有些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这些我们都能意识到,但却很难改变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局限。”
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前辈,能够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如此冷静客观地剖析自己,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其实,哪一代人,甚至哪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己难以逾越的局限;胡老和他那一代人的局限是时代的局限,是一个或一群青年知识分子面对时代大潮的感召,所做出的无可选择的选择而带来的。
胡老总是用这种真诚的谦虚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来对待自己的同事和朋友。
1983年,胡可出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因为他在戏剧领域内的突出成就,学院上下都对他十分尊重和敬仰。到学院之初,学院的各个系在举办文艺活动或艺术研讨时,都要请他去“指示”或“指点”,但这种邀请遭到了他的拒绝:我哪有资格去指点啊?术业有专攻,我只不过是在戏剧创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你们都是各个艺术领域内的专家,只有你们才有权威的发言权。艺术是纯洁的也是崇高的,千万别把艺术研究和行政管理混为一谈。
胡老是中国当代军旅戏剧的一位里程碑和泰斗式的人物,而不仅仅是他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官职。他代表着一段硝烟与战火中弥漫的历史,同时他还是一部凝重大气的诗篇―――也许,只有那血与火的历史才会熔铸如此凝重大气的诗篇。
时移境迁,一切都可以淡去,但胡老在中国当代军旅戏剧史上的身姿却永远挺立。
○人物简介:
胡可,男,满族,1921年生,山东青州人,戏剧家。幼年就读于山东省立第十中学和第一中学。求学期间,曾参加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7年8月,加入北平郊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同年到达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政协委员,第三届中国文联委员,第二、三届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第四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第八届中国文联荣誉委员。2007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