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新发现 解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爷爷的土地情
昌邑公路:冲刺迎国检
老石碑见证潍县往事
考古新观点:丝绸之路延伸到日本
珠海首次发现詹天佑签署发行的粤汉铁路股票
2011年5月20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有敦煌东有朝阳
考古新观点:丝绸之路延伸到日本


  “丝绸之路”已提出了130多年,这一概念也渐渐地有了狭义和广义之分。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即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汉唐时期中国丝绸西运的途径。而广义的丝绸之路,则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沿着广义的丝绸之路进发,向西可远达今天的法国、荷兰、意大利、埃及等地,向东则能到达东北亚地区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在古代,辽宁省的朝阳曾是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也是丝绸之路向东延伸的交通枢纽。

  在辽宁境内的丝绸之路主要是由朝阳出发,而后穿过辽东地区,再通向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

  史学家提出“西有敦煌东有朝阳”

  “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就是连接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空间上并不仅限于从长安经河西走廊至西亚地区,时间上亦不仅限于汉代。”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田立坤如是说,“辽宁尤其是辽西地区,是蒙古草原、华北平原、东北腹地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节点。”

  沙漠丝绸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向西延伸的主道,敦煌是这条线路上从中原进入西域的交通枢纽和咽喉之地。那么,在寻找丝绸之路向东延伸的路线时,是否也能找到一处像敦煌这样标志性的地点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学者们将目光投注到了辽西地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罗新教授就明确地提出了“西有敦煌,东有朝阳”的说法。

  朝阳地区的出土文物中有许多外来器物,其中就有来自萨珊和古罗马等地的玻璃器,它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从“三燕”和北魏时期的“辽东胡人”安同,到唐朝时“昭武九姓”的后人安禄山、史思明,中亚胡人的身影频现辽西。

  红山文化的彩陶中有三种图案:勾连纹、鱼鳞纹和几何纹。专家们认为其中的几何纹就是从中亚地区传过来的。后来,三燕文化中也出现了六方连续纹样、对凤纹、金步摇等西域文化的元素。

  珍贵玻璃器应来自古罗马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朝阳市北票地区的西官营子发现并发掘了两座石椁墓。经考证,这是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及其妻属的墓葬。史书记载,冯素弗死于公元415年,这座墓是辽宁省最早发现的具有明确纪年的慕容鲜卑时期贵族墓葬。

  从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玻璃器,其中有一件造型奇特的鸭形玻璃注,尤为引人注目。从这件器物的造型和制作手法上看,以粘贴玻璃条装饰细部,属成熟的吹制工艺,而据专家介绍,这种工艺正是古罗马玻璃器的重要特征。

  玻璃吹制工艺最早产生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地中海东岸古罗马帝国,大约到了公元5世纪才由中亚的工匠辗转传进中国。当时中国的玻璃制造尚处于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所制的玻璃器质量不精,达不到冯素弗墓出土的这批玻璃器的制作水平。

  据此推断,这批玻璃制品并非产自我国,而是来自遥远的古罗马。鸭形玻璃注这样精美的玻璃器均是“舶来品”,墓主人对其喜爱有加,视为珍宝,身后放进墓中陪葬。

  那么,这些玻璃制品是如何从遥远的古罗马来到朝阳的呢?考古学家们认为谜底就是横贯欧亚的那条丝绸之路。

  “胡人”在朝阳留下生活印记

  西晋末东晋初,便已有“胡人”到辽海地区活动了。其中有一位名叫安同的人,他的父亲和他曾先后在前燕、后燕、北魏为官做事。安同在北魏还做了高官,事迹被写进了《魏书》中。

  《魏书》记载:“安同,辽东胡人也。其先祖曰世高,汉时以安息王侍子入洛。历魏至晋,避乱辽东,遂家焉。父屈,仕慕容韦,为殿中郎将。苻坚灭韦,屈友人公孙眷之妹没入苻氏宫,出赐刘库仁为妻。库仁贵宠之。同因随眷商贩,见太祖有济世之才,遂留奉侍。性端严明惠,好长者之言……”

  从这段文字中可知,安同的祖先是西域“胡人”,在汉代时迁到洛阳居住,后来又避乱来到辽东,在慕容鲜卑时期到了辽西。

  在唐代,驻守在朝阳地区的安禄山、史思明因发动“安史之乱”而被记入了历史。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其母是突厥阿史德氏人,生父在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只是韩国磐的《隋唐五代史纲要》中说:“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域胡人。”还有资料表明,安禄山和史思明是昭武九姓“胡人”的后裔。昭武九姓是我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来到中原地区的中亚粟特或其后裔的泛称,主要姓康、安、曹、石、米、史、何等。

  粟特人在历史上素以善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

  “昭武九姓这些中亚地区‘胡人’的后裔很可能是通过经商、当兵等途径来到朝阳定居的。”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田立坤说。

  考古成果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

  朝阳地区的文化十分复杂,这与其处在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中心地带有很大关系。

  自朝阳向北是以畜牧文化为特征的蒙古草原;向西南是以农耕文化为特征的华北平原,并通过华北平原连通中原地区;向东则是以渔猎、采集文化为特征的东北腹地。

  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彩陶中就有三种图案并存:勾连纹、鱼鳞纹和几何纹。专家认为,勾连纹属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鱼鳞纹属于本地文化,而几何纹的源头就要远多了。据考证,中亚地区的彩陶大部分都是几何纹。田立坤认为,早在5000多年前,辽西地区与中亚就已经有了文化交流。

  三燕文化是指主要分布于辽西地区的魏晋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及其所建前燕、后燕、北燕的文化遗存所代表的文化类型。三燕文化中的西域因素非常明显,如以金步摇为典型代表的金属摇叶装饰,以及对凤纹、六方连续纹样等都是源自西域。

  在三燕文化遗留下来的马具上,上宽下窄形铜鎏金减地镂空鞍桥包片上,多饰以錾刻的由楔形点线构成的六方连续纹样,内置龙、凤、鹿、兔纹等。有专家把这种以六边形为基本构图单元的装饰图案称为“蜂窝纹”,认定六方连续纹样源于几何学发达的西方。

  此外,三燕时期慕容鲜卑的贵族都崇信佛法,佛教在朝阳得以盛行。晋末宋初,我国兴起了西行求法运动,法显首先躬践佛国,自印度取回佛经。释昙无竭听说后,也“发迹北土,远适西方”。他们途经的正是那条著名的沙漠丝绸之路―――经河南、海西、高昌、龟兹、沙勒诸郡国,登葱岭,过雪山,涉大山、入�浔觥⒃率瞎�,至北天竺瞻礼佛圣迹……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田立坤评论说,丝绸之路到辽宁,首先要经过的交通枢纽就是朝阳。朝阳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各条路都向这里汇聚,然后再由朝阳继续向东延伸。

  那么,丝绸之路到底是怎样经过朝阳而通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呢?

  “丝绸之路经过辽西山区向东延伸有两种可能的途径:一种是沿着大凌河向东走,一种是走辽西走廊。”田立坤分析说,“一旦走出崎岖的辽西山区,进入相对平坦的平原地区,向各个方向的路都比较好走,就可能又会岔出许多不同的支线了”。郭宝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