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改造进程的加快,一批久已湮没的碑刻随着旧城改造重新浮出水面。这批碑刻资料涵盖明、清、民国各个时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重新认识古代和近代潍县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在今年北下河改造中,《绿瓦阁修路纪事》组碑(以下简称《绿》)以它极其丰富的有关工商业的内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组碑刻刻于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共五块,分两组,上一下四镶嵌在北下河街东侧、绿瓦阁南的墙壁中。上边一块主要记述了潍县绅商店铺捐助修筑绿瓦阁迤南道路的经过,下边四块详细记录了捐款绅商和商号的名称及捐款数额。捐款者共二百八十多家(人),又分为个人和商号两部分。商号包括货栈、鱼行、酒店、线庄、银行、银号、当铺、铁庄、车行、布庄、皮铺、绳铺、酱园、炊饼铺、肉行、书局(印刷厂)、商店、药店、理发铺等工商各行业。其中多有在当时潍县、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商贾、商号和工厂,如毛寄尘、毛采臣、张俊卿是当时潍县商界的风云人物,商号如义德栈、协和公司、悦来公司等是有全国影响的大公司。因此,这组碑刻是研究潍坊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珍贵史料。
明清时期,潍县商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潍俗士大夫雅不重贾”(明代《隐贾三乐李公墓志铭》)到“潍俗重贾”(清・法坤宏《书事》)的过程。清末民初,潍县已发展成为鲁东地区的工商业枢纽,胶济铁路修建以后,潍县的商业地位更加重要。进行贸易的产品从外地运进的有棉纱、煤油、铁等,称“外货内销”;由本地运出的有烟叶、土布、豆油等,称“土产外运”。
民国时期以南北下河及鱼市街、李家街一带为中心的东关商号云集、人烟辐辏,是当时潍县的主要商业区。其中不仅是本地商人,近至青岛、烟台、黄县(如碑文所叙“自之罘、黄邑皆有�柚�,而青岛尤夥”),远到山西、河南等地在潍县的商人和商号也很多。外地客商主要从事金融、纺织等行业。
纺织业是潍县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品种。纺织业又大体分为土布业和棉纱业。
土布业在当地有几百年的历史,城乡百姓几乎家家纺织。因此潍县的纺织贸易非常兴盛。土布业可以说是潍县各行各业的中心,其他大部分行业都是围绕纺织业发展起来的。
棉纱业主要为土布生产提供材料,经营棉纱的店铺称为“线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之前,这些线庄从青岛、济南、无锡、上海等地的棉纱厂购进棉纱,然后销售给当地的纺织户。民国二十二年(1933)之后,日本棉纱的倾销对中国棉纺业打击巨大,潍县的线庄也难以为继,不得不转行经营金融业务,名为线庄,实为钱庄。
随着当地商业贸易的繁荣,潍县的金融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主要金融机构有银行、钱庄、银号、线庄等。当时潍县的主要银行有中国银行等,还有《绿》中的交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明华银行、大陆银行等。其中既有全国性的大银行,也有地方银行,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据统计,民国二十二年(1932),各银行共放款75万余元,全年汇兑总数更达499万余元。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潍县金融和商业的实力。
典当行,清末时潍县有四家,分别为丰亨号(在西门里)、元隆号(在南门里)、裕丰(在东关)、义来(在东关)四家,后来陆续停业。1930年前后全城只有《绿瓦阁修路纪事》碑中提到的义丰号(捐洋二十元)一家,为丁叔言的产业,位于南门里元隆号旧址,开设于民国十一年(1922)七月,资本总额银元一万元。
随着当地商业的发展,以运输为业务的商栈(又称转运公司,相当于现在的物流)也逐渐发展起来。商栈不仅负责运输货物,还兼有旅店性质。外地客商到潍县买货即住在商栈内,商栈负责帮客商打包装货外,也为客商提供饮食起居等服务。运输物资有土洋布匹、棉纱、铁器、杂货等。上世纪三十年代潍县较大商栈有十余家,以协和、义德栈和昌兴、同丰、悦来兴为最大。义德栈为丁家的产业,总号在青岛,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都有分号。从《绿》中看,义德栈捐洋五百元,当时青岛义德栈的经理张俊卿捐洋四百元,占全部捐款的四分之一还多,可见这家商号的财大气粗。《绿》中的合和栈、裕祥栈、福诚栈、诚德栈、公义栈、复聚栈、长兴东栈等当是中小规模的商栈。
民国初年,也是潍县现代工业大发展的时期。这时的工业一般以电力或蒸汽为动力,主要有铁工厂、铸铁厂、面粉厂、颜料厂、火柴厂、染织厂、轧布厂、印刷厂、烟草公司等。《绿》中的大部分商号为中小型,由于资料的缺乏,很难一一坐实,随着资料的发掘,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有更多商号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