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仿佛一根魔杖,魔杖指处,种种神奇的效应随即发生: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实现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新技术、新品种加快引进、推广,提升了农业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了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最大化;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助推二三产业发展,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诸城市是国内较早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诸城市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记者认识到,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传统的分散种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平稳有序进行,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越富越流转,越流转越富
“越富越流转,越流转越富!”
这是诸城市农村经济管理局副局长李相彪对当地土地流转情况的一句概括。农村经济管理局是负责土地流转协调和监管工作的职能部门,李相彪从事这项工作已有多年。他说,从诸城市的情况看,土地流转和当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呈正相关系,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土地流转需求,而推进土地流转又反过来促进了二三产业的繁荣发展。
目前在辛兴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七成以上已经进入企业务工,实现了由“村民”到“工人”的转变。这是一个工业支撑型城镇,目前全镇已建成工业企业1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9家。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全镇2.1万名农村劳力,进企业务工的达1.5万人。
在镇上企业务工的月收入在1700元左右。和种地相比,进企业务工的收入显然更具吸引力。这个镇张家小庄村的支部书记张永有对此感触颇深:原来俺这个村一个农户种植四、五亩烤烟,全家人都跟着遭罪,一年四季忙不停,辛辛苦苦一年,收入却不及打工几个月赚得多。
辛兴镇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诸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年轻人踏上外出打工之路,不用受种地的劳累之苦,却能赚到更多的钱。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部分承包土地出现了经营粗放的问题。诸城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顺应农民意愿,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的承包权、经营者的使用权“三权分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大胆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途径、新方式,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有序流转,目前,诸城全市流转土地达14.3万亩,占承包土地农户的9.4%;涉及农户5.5万户,占承包土地农户的21.6%。
据记者观察,目前在诸城市,土地流转和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形成了良性互动。推进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也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反过来助推了二三产业发展。目前诸城市二三产业每年新用劳动力达到1.8万人。
土地流转催生农业生产方式革命
“过去用土办法烤烟,自建一座烤烟房只能烤五六亩地的黄烟,投入大,需要人力多,烤烟时晚上都不敢眨眼,一不小心就把烟烤黑了。而眼前这十三支烤房,一支能烤20亩地的黄烟,都是数字化控制温度和湿度,看护非常方便,效率大大提高。过去烤烟的人都是黑眉乌嘴的,现在穿着小白褂就干了,轻松种地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在自己的黄烟农场烤房旁,辛兴镇辛兴村的孙金现介绍起现代生产技术来充满自豪。他去年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在本村以500元一亩的价格从农户手中租赁了215亩土地,建起了黄烟农场。他说,如果不是土地流转,我想搞规模化种植是不可想像的。
土地流转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传统模式,使农业生产开始走上规模化之路。诸城市通过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平稳有序进行,推动了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集中,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土地流转整合了土地在资源,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流转出的土地由种养大户或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基地,促进了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经营。密州街道东山社区四个村流转出丘陵地1400亩,建成诸城市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年出栏特种动物12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带动入社农户260户,户均年纯收入10多万元。枳沟镇大北杏村86户农民通过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转让土地194亩,全部被本村的蔬菜大棚种植手承包,大北杏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棚种植专业村。
规模化种植使农业机械生产中大显身手。目前,诸城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8万千瓦,总值达10.1亿元,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6%,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把农民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诸城市饮马泉烟叶农场经理王春胜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机械化带来的好处。他告诉记者,以前种烟基本上是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用工多,所以烟农都不愿种了。现在大不一样了,一台喷药机,每天可完成喷药100亩,而且喷得匀喷得透,大大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果;一台拔烟秸机,每天可拔烟秸50多亩,使拔烟秸、灭草、松土一次性完成。机械化生产,使烟叶生产更省时省力,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规模化种养还促进了专业化。以烟叶生产为例,他们将烟叶生产复杂的过程进行分解,建立合作组织,实现专业化分工。实现了烟叶育苗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烟叶烘烤专业化。像在烟叶烘烤环节,诸城烟草从全市烟农中选拔出170名烘烤能手,再加上200多户种烟大户,成立了烟叶烘烤专业合作组织,对这些烘烤能手进行重点培训,由他们负责烟叶农场和种烟大户的烟叶烘烤,有效解决了烟叶农场、种烟大户烘烤难的问题。
土地流转的多赢局面
辛兴镇东辛兴村农民季维伙承包土地7.52亩,过去用于种植粮食、蔬菜,一年收入不到6000元。他将其中的3.6亩土地出租出去后,每亩租赁费450元;腾出时间进企业打工,年工资收入两万多元,加上其余粮田收入,全年共计收入24000多元,比土地流转前多收入18000多元。
季维伙是诸城市5.5万参与土地流转农户中的一个代表,他们都从土地流转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分散种植的比较效益日益低下。而转出土地的农民除获取土地流转的收入外,还可以腾出身来从事二三产业,或者走进规模化农场就近打工,获取报酬。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转向非农产业,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收入扩展为“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等多种非农收入,增收渠道大大拓宽,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受益者中还有土地的承租方。转入土地的大都是种植能手、龙头企业基地、规模化农场主,土地流转的推进,为他们进行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创造了广阔空间,他们可以尽情发挥自身优势,大大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土地流转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升级。通过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区域化生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升级。舜王街道大约800多户外出打工户撂下的土地流转出来,全部用于发展了黄烟、蔬菜、林果等产业化生产,形成了万亩优质梨、万亩黄烟、万亩大蒜生产基地。
“农业龙头企业还是少了。如果像烟草公司这样的龙头再多几个,土地流转的推进会更快一些,诸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会更快一些。”李相彪说。
据他判断,按诸城市现在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起码需要把三分之一的土地流转出来。
记者王向东通讯员王树伟郭沛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