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社会民生
 
标题导航
春节是表达感恩发扬孝道的节点
“牛”字成语、俗语多达上百条
居民们舞起制作好的“后门龙灯”
牛年牛语
社区里的“京剧课堂”
北京电台要做“空中春节大餐”
青州博物馆里探珍奇
丰食
2009年1月19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旧时年俗———
丰食


  旧时的年,郑重,忙碌。

  一过腊月二十三,潍县集上的粮食市,东关北下河的米市街便热闹起来,籴粮食的人熙攘如织,好不热闹。麦子,秫秫,谷,棒子,黍子,豇豆,绿豆,黄豆,芝麻都卖得欢实。

  五谷杂粮买回家后,要去磨坊磨成粉。磨坊里早已排起长龙,磨了麦子磨谷子,米的原香气味悦人,媳妇们说着家常,并没有急躁。蒙着眼睛的小毛驴踢踢哒哒,沉默不语,像满怀委屈又极其懂事听话的孩子,只是步子越来越慢,让人觉得不忍。

  饽饽,年糕,豆包,是过年必蒸的。

  饽饽最好用二道面,细,白,蒸出的饽饽有劲道。蒸一笼雪白香软的饽饽,面要发得好,揉得更要好,缺一不可。面在盆里,盖着白笼布,放炕头上醒着。“醒”用在一盆面上,让人感觉说不出的欢愉,像是藏着一个秘而不宣的美丽,揭开来,依然有预料中的惊喜。揪成大小均匀的面团儿,边揉边掺面粉,渐渐硬了,团成圆柱站在板面上,慢慢的,它们矮下去,显出饽饽的最初模样,还得再醒醒,才能入锅。新出笼的饽饽,面皮紧绷光亮,仿佛吹弹可破,掰开后,松软香甜得令人直吞口水。这些漂亮的饽饽,往往成了走亲访友时拿来撑门面的手婆子,自家哪舍得放开来吃。

  黍子去皮后称黄米,也叫糕面子,须和得稀软如泥,加红枣,出锅摊晾在面板上,冷却后,再一个个拾起。年糕金黄,香糯,又有年年高步步高的寓意,看着吃着都心生欢喜。

  豆包多用豇豆,红枣,红绵糖或白绵糖,也是发面,擀皮将馅儿包起,合拢后揪下多余的面团,免得底子太厚。一个个半圆的小丘,蹲在盖垫上,胖娃娃般可爱,蒸熟后,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面食之外,还有菜肴,也不过是老辈人留下的那几样儿,蒸鸡,猪蹄冻,炸肉炸鱼炸藕合,蒸四喜丸子,辣疙瘩咸菜,青豆子咸菜……

  蒸鸡要当地土养的笨鸡,洗净剁块儿,煮至八成熟,一层鸡块儿,一层白菜,撒上海米,木耳,依次装满搪瓷盆,放葱姜八角等大料,将鸡汤也倒入盆中,上锅蒸熟,凉后蛰冻,吃时挖出一坨。天极冷的时候,蒸鸡从厦子里端盘上桌,还带着白花花的冰碴儿呢。

  青豆子咸菜是好看又好吃的,绿绿的青豆子,白白的花生仁儿,心字形的酸杏仁儿,艳红的胡萝卜丝,还有褐色的花椒粒儿点缀其间,清爽悦目,从年节油浓腻重的各式菜肴中一下子跳跃出来,特立而独秀……

  直到年三十儿,一直烧着的炉灶才不那么水深火热,各种面食菜肴就绪,只剩除夕夜的饺子了。

  年的饺子包两种,一荤一素,素馅儿是:菠菜,大豆腐,粉条,初一早上吃,为的是图个彩头:吃顿素,过得富。荤的多为白菜猪肉,初二闺女走娘家时,伺候闺女和贵客,也就是女婿。

  老潍坊人的年,过得真是讲究啊。只是听老人说,东西备的不少,可大都用来待客,家里的孩子会犒劳几顿,大人也就是浅尝辄止罢了。

  有平时寡淡清素的饭菜衬着,年的面食与菜肴丰盛得有些奢侈,令人充满期待。因稀缺而衍生的节制,又使期待充满惆怅,由此变成渴望…… 

       于恩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日报社]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