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理论与创新更上层楼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10-09 17:04:00

全国相声创作座谈会

李凤琪作品演唱会期间开会交流

  上世纪80年代,李凤琪的创作步入高峰,曾参加多种研讨会,在全国相声座谈会上被指名专题发言。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打破思维定式,对多种曲艺形式进行新的探索。1989年,李凤琪举办了个人作品演唱会。

  全国相声座谈会上

  李凤琪谈创作体会

  1981年2月,中国曲协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相声创作座谈会,贺敬之、陶钝、侯宝林和曲协研究部的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得生动活泼,气氛热烈,主持人邀李凤琪谈单口相声的创作体会。

  李凤琪少年在济南做童工,常到大观园听艺人说相声。高桂清的单口《五人义》《假行家》《日遭三险》等经典作品,听后他能背下来,说给战士们听。他反映新生活的《追车》发表后,多位老艺术家纷纷上演,效果火爆,但他不会演。1961年,领导安排他在天津学习40天,晚上看老艺术家常连安演出,白天上门请常老授课和排节目。李凤琪深入理解了传统单口的艺术规律与如何推陈出新,从此他既能写,又能演。

  改革开放后,他创作的《聋大爷叫行》和《兔王招亲》获全国征文奖和“泰山文艺奖”。创作上,他歌颂与讽刺兼用,思路开阔,题材涉及古今中外。他的《泰山娘娘》《崂山道士》以神话故事讲反腐倡廉;他还把契诃夫和欧·亨利的小说改编成单口相声,揭露资本主义的没落与腐朽,在《天津说唱》发表后引起热烈反响。

  会上,李凤琪除了讲创作体会,还汇报了写长篇单口相声《黑牛传奇》的计划。与会同志建议他写一部中国式的《好兵帅克》。他的发言发表后,获“山河杯”一等奖。

  进入新世纪,李凤琪汇集了他的长篇单口《黑牛传奇》部分选段、改革开放的中短篇新作、“怪人郑板桥系列”等,出版了40万字的单口专辑《笑林新声》,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喜剧人物。陶钝、刘兰芳赠词,姜昆题写书名,理论家薛宝琨和省曲协主席孙立生分别作序,称之为“只此一人”“独树一帜”。

  在理论上狠下功夫 撰写多篇评论文章

  李凤琪早期凭生活创作,理论上没下功夫。他认识到缺乏理论指导,作品难以达到新高度。于是总结《追车》和《夜闯珊瑚潭》的创作经验,开始在《曲艺论丛》上发表论文。

  1984年9月,李凤琪应邀参加了中国曲协在北京香山举办的曲艺理论研讨班。与会的曲艺理论专家、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李凤琪不断打破思维定式,达到新的境界。

  此后,李凤琪不仅总结自己的经验,也评论其他曲艺作品。他为殷文硕整理的单口相声专辑写了《猫蝶图的启示》发表于《曲艺》;为扬州评话《陈毅拜客》撰写的《以客衬主,相得益彰》,《曲艺》发表后收入《中国曲艺论集》;为陈增智的山东快书《李三宝传》撰写评论《独辟蹊径,刻意求新》,发表于《解放军报》。

  1985年4月,山东省授予李凤琪“先进文艺文工作者”称号,他出席了第三次全国曲艺家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曲协理事。

  办个人作品演唱会 名家老友云集青州

  1989年9月,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李凤琪说唱文学集》,是向新中国成立40周年献礼的丛书之一。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南郊宾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艺术战线作出突出贡献者“通令嘉奖”,李凤琪是受奖者之一。《人民政协报》《大众日报》和电视台相继采访了他。

  省、市联合在青州云门剧院举办了“李凤琪作品演唱会”。应邀演员有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十大笑星之一的赵炎、山东快书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孙振业、著名评书演员刘延广,还有著名相声演员唐爱国、齐立强、张存珠,业余演员全省会演一等奖获得者赵铁等,他们都演过李凤琪的作品。

  开幕式在青州宾馆礼堂举行,演出活动共4天,白天开会交流经验,夜场演出。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同,因作品具有传奇性和喜剧色彩,观众反应热烈,笑声不断,场场爆满。

  演唱会期间,全体演员还到铝箔纸厂和北城满族社区参观并举行联欢活动,受到工人和社员们的热烈欢迎。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