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潍坊新闻网 >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 | 探源中秋节

来源:潍坊日报   发布时间:2022-09-09 10:15:00

探源中秋节

◎张铭璇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起源于古人对月亮神的崇拜,彼时在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资料图(来源网络)

  《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神明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其中“朝日夕月”,即指祭拜日月。

  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

  郑玄注曰:“天子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其中的“朝日夕月”,意为春分的早晨,旭日待出之时而祭之,谓之“朝日”,地点都是开东城门以祭太阳。在秋分的黄昏,日落之后,月亮逐步发光时而祭月,谓之“夕月”,地点是开西门以祭。由于中国阴阳学素称日为阳,月为阴,故祭日须在高地,祭月则在低处。《礼记·祭义》文曰:“祭月于坎”,即指祭月之处必须是低处,坎者,坑穴也。

  此则商周时期天子定制,即使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臣亦重祭日拜月。即使秦汉之后,直至隋唐,天子仍行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的仪礼,甚至到明清,朝日夕月之礼仍然存在。只是从隋唐开始“秋分夕月”发生演化,因为秋分是按节气而论,日期并不固定,尤其是有闰月的年份,则相差甚多。根据秋分节气而定的日子,有时在八月上旬,有时在八月下旬,闰月年份甚至在晦朔时期。当秋分延至这种时日,空中月残,甚至月光全无,相对于祭月礼俗而言,无月可见,实为遗憾,于是人们逐步改定在仲秋月圆之夜以祭月拜月,原有的秋分祭月便演化到了八月十五,这便是后来的中秋节。

  古之秋分夕月在唐朝演化成中秋节以后,祭月方式也由古代帝王礼制普及成士庶百姓共同参与的月亮节日。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宴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此段文字描写中秋月夕颇为生动绝妙,文中不仅描写了富家巨室过中秋节的豪奢,而且记述了贫寒之家过中秋节的尽兴。彼时人至天街,宛如今日夜市,人群至晓不绝,其因乃是“金吾不禁”,如同元宵夜执金吾解禁。人们之所以兴致勃勃,是因为平素宵禁夜行,好不容易碰到金吾解禁日,人们自是通宵达旦,尽兴而归。

资料图(来源网络)

祭月赏月

  中秋节的形成源于古代祭月崇拜,当时的祭月仅限于王公贵族。到了唐代,祭月演化为中秋节之后,参与者已不限于王公贵族,而是成了黎民百姓共同参加的民俗性节日,其原始的祭月也转化成赏月,从月圆如盘延伸成全家团圆,于是又有了“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的说法,规定中秋节,已婚妇女必须回夫家“团圆”,所以明朝才有了中秋节的别称,叫“团圆节”。即使外出的旅人也尽可能地返回家中,阖家欢度中秋节,谓之“阖家团圆”。至此,民间的中秋节演化成了单纯的藉月圆之明而过的团圆节。但在帝王仪制中却是分化成了两个节日,他们一方面同民俗一样过中秋节,又一方面继承了古代祭月习俗。如在周朝时期,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传统。

  直到明清时期,帝王尚在北京的日坛祭日,月坛祭月,天坛祭天,地坛祭地,他们秉承古代礼法,执行着对天、地、日、月的崇拜与祭祀。皇帝每三年必定亲自去御祭,余年也得遣廷臣主祭。

  宋太宗时期,皇帝正式诏令民间以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所以才有了如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中的中秋节盛景。

  魏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唐宋时期赏月之风颇为盛行,尤其是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的奇闻传出之后,上自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出现了赏月、祭月、乞月的风气。

  据《唐逸史》记载: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唐明皇在御花园中赏月,面对银辉如盘的明月,联系诸多民间传说,想象广寒宫中嫦娥一定比自己的嫔妃还美,便不无艳羡地说:“若能上得月宫去看看该多么好啊!”道士罗公远说:“万岁想游月宫,本道可以襄助!”说着便口中念动咒语,接着把拐杖掷向空中。只见拐杖划破夜空,幻化成通向月宫的天桥通衢。罗公远邀请唐明皇登天桥,渐渐走近广寒仙境,只觉寒气森森,馨香宜人,在烟环雾绕的太虚境界,隐约显现出一座美丽的宫殿,门口生长着一株花白如雪的桂花树,树下有只白兔正用杵臼捣药,门额上题三界篆文“广寒月宫”。

  罗公远向唐明皇介绍:“此乃嫦娥仙子所居广寒宫是也。”他们步入广寒宫,只见仙气袅袅,玉宇琼楼绰约其中,深入其内,来到玉柱雕梁、金碧辉煌的豪华股堂,嫦娥带领数十仙女,身著洁白透明的绮罗丝纱正在翩然起舞,悦耳悠扬的音乐回荡大厅,绕梁三匝。

  唐明皇素喜音乐,精通音律,却对广寒宫曲闻所未闻,遂暗记这优美动听的天籁之音,并问嫦娥:“此乃何曲?”嫦娥遂答:“素闻唐皇擅长音律,今特奏广寒宫曲,名曰《霓裳羽衣曲》,而飨凡皇座下。”唐明皇谢过,又随罗公远巡游广寒宫城,并俯首鸟瞰大唐疆土。尔后罗公远寻回拐杖,复入唐朝长安宫中。结果唐明皇醒来,方知是仙境一梦。但唐明皇兴致勃勃,速记广寒宫曲调,便有了流传人间的《霓裳羽衣曲》。

  自从有此传说之后,世人曾以月宫仙境为神秘之所,不仅塑造出了诸如嫦娥、吴刚、玉兔等故事,而且还把月亮称为月神、太阴星精等以祭祀,因而才更强化了官民同祭同赏的中秋节气氛。

  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之夜,“丝篁鼎沸,近内廷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酒楼茶肆,多有三五成群的酒客,在笙竽声中饮酒、赏月、赋诗。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词即是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的即席佳作,其词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人中秋祭月,无论官宦之家,还是黎民百姓,均是设置露天香案,黄昏开始准备,天黑开始供奉,供桌上摆放月饼、丰糕、瓜果、菜肴。然后由女主人焚香对月躬请。香案两端摆放锡制烛台,正中是香炉,香烛俱燃,然后女眷跪拜月亮神,男人多数不拜,即俗语:女不祭灶,男不拜月。

  在请下月神、香烛俱燃的时段,既是月神享用月饼祭品的时间,又是家人吃酒赏月的时间。

  全家人聚在院中月光下,另摆餐桌,置放酒菜、月饼、丰糕、桂花饼等物,分长幼落座,一边吃酒,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

  官宦文人之家,还有吟诗作对,唱和词曲之戏,待到香满,则全家女眷先后跪拜月神,然后焚币、奠茶、酹酒,表示月神离席回月宫。家人祭拜完月神,并不急着结束家宴,而是将月神供桌上的供品端入家宴席中,令众人“吃神剩”。直至家人酒足饭饱,才撤馔收席。此席名曰:“团圆酒”“赏月饭”。

  现在,齐鲁民俗已无祭拜月亮之习,惟有赏月之俗传承至今。

责任编辑:庞珂

潍坊日报社主办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020739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004号   新闻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4

新闻热线:0536-8196500   广告热线:0536-8196033   邮箱:newswf@126.com   潍坊国际风筝会

版权所有:潍坊日报社(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