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潍坊新闻网 > 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 | 冶源古迹探源

来源:潍坊日报   发布时间:2022-09-02 19:33:21

冶源古迹探源

◎张铭璇

冶源 · 铸剑池

  临朐冶源乃指“冶水之源”也,其确切所指为老龙湾最西端的铸剑池。池水从西山石隙而出,清澈湛碧,汇聚为池,从雪化桥下东流进入老龙湾。据传说,铸剑池是因春秋时期铸剑名家欧冶子在此冶铁铸剑而得名。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金工匠只是掌握了冶炼青铜技术,并没有掌握冶铁技艺,所以欧冶子铸剑若是在此的话,也只能是冶铸青铜剑。但铸剑池上边的冶官祠却证明不是铸剑,而是铸造的戈戟。如果欧冶子在此督造宝剑,其官职应称“桃监”或“桃官”,而不能称“冶监”或“冶官”,所以说冶官祠绝不是祭祀欧冶子。

  冶源既然有冶监祠,证实当时冶铸规模巨大,当时的冶源或许就是齐国的兵器制造工场——冶水两岸,千人运铜,百人送炭,工棚相连;冶水周围,冶炉环列;风箱两端,各有数人彼推此拉,动作一致;风助火猛,烈焰青腾;冶铸匠人赤膊上阵,挥汗如雨;淬火雾汽与滚滚炉烟弥漫上空,风箱之声与锻打锤声交融一处;冶水岸边,数百人临河蘸水,磨锋砥刃……此则“冶源”之盛况。由此可见,临朐冶源的铸剑池是齐国兵器制造之地,与铸剑名家欧冶子毫无关系。

  铸剑池南侧磐石上镌刻明代雪蓑道人所书“铸剑池”三字,落款曰:“为海浮山人索,雪蓑渔者并题”。有人说“海浮山人”指明代散曲家冯惟敏,这“铸剑池”题字是冯惟敏求雪蓑写的。雪蓑道人是明代知名度极高的名士,若是经章丘进士李开先介绍而来,冯惟敏自当盛情接待,诗词唱和自然顺理成章;然而冯惟敏的作品中为什么没有一阙与雪蓑的唱和之作?更没有书赠于雪蓑的诗文?由此有理由怀疑:冯惟敏是否与雪蓑见过面?《临朐续志》(1935年出版)卷十七在“铸剑池刻石”篇用了250多字,却只字未提与冯惟敏有关。

老龙湾

老龙湾 · 白龙行宫

  铸剑池东侧是老龙湾,二者相隔雪化桥。老龙湾原名叫薰冶湖,其源泉首先是铸剑池水进入,其次是南岸的善息泉、濯马潭等大泉注入。由于此泉水温18℃,每逢三九寒冬时节,这里雾气蒸腾,所以《临朐八景诗》才有“冶源烟霭三冬暖”的句子。

  薰冶湖为什么改名叫老龙湾?因为薰冶湖西南角有白龙行宫。这座白龙行宫始建于元朝后期。传说,白龙凡名钟玉秀,为钟世泰之子,其母姓张,乃临朐城北五里庄人氏,元末张氏归宁驻六月,七八岁的钟玉秀随母住在北五里庄。时值天旱,钟玉秀用桑树根皮拧成细绳,拴在柳条上当成小鞭,探身趴在田间井口,念动咒语,则见井水泛滥,随其鞭梢挥动而涌出井口,灌溉田地。须臾,其外祖的耕地全部浇灌一遍。下午,其外祖见田中尽湿,莫名其妙,遂暗中监视,以探究竟。古历六月十三日,钟玉秀再次念咒施法,意欲调动井水浇地,孰料其外祖暗处监视,发现他趴在井口,生怕他发生危险,遂高声叫其乳名。玉秀受此冲吓,现出原形,投身入井。其外祖号哭着招集人员向井中打捞,惟得尺许白龙一条。众人惊异,其母痛之,遂求龙王庙道士超度白龙。须臾,一片白云飘来,龙腾而起,隐匿其中,向南飘去。后来人们发现禅堂崮南山洞中有白龙出没,故名:白龙洞。

  从此之后,每逢天旱求雨,临朐一带乡民就去白龙洞迎请白龙神到县城一带,为其姥娘家门上降雨。经过冶源时,则让神龙到冶湖中休息。后来冶源乡民遂于冶水岸边修建“白龙行宫”。熏冶湖遂又俗称:“龙湾”。后因湾分大小,故名此为“老龙湾”。

陈荣碑竹

  清朝嘉庆年间,白龙行宫前面的影壁墙上镶嵌了一块石刻碑竹,上画筼筜三棵,幼竹两棵,竹笋两棵,寓意绿竹又生孙,其竹叶则分风、晴、雨、露姿态,布局均匀,描绘生动,栩栩如生,其作者是马庄岁贡陈荣。可惜此画后来被毁了题款,以致后人误认为是郑板桥作品。

善息泉

  从白龙行宫向东三二十步,南山石涧喷涌一泉,名曰善息泉。有人判断是北魏太和年间郦道元在此休息,因郦道元字善长,故名“善息”。其实这是牵强附会,临朐中医林绍志大夫曾从中医角度解释:古人叹气叫太息,此泉的特点是泉水之中夹杂气泡,宛如人之太息;善息者,长叹气息也。

竹林 · 刘隐士庄

  通过善息泉继续向东,则是大片竹林,竹叶茂密,竹竿碧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桂笋寻波”,可见公元486年此地即有竹子。由于冶泉四周,泉水旺盛,土沃水足,适宜翠竹生长,故而冶源竹林异常茂盛。无论春夏秋冬,每逢黄昏,鸟鹊栖息其中;至若黎明,则百鸟争鸣其上。置身此地,但见北边的老龙湾碧水一片,南岸的竹林茂密青翠,好一片水竹江南风采。

  北宋时期,这里是寿光文人刘概隐居之处。刘概字孟节,范仲淹、文彦博知青州,皆优礼之,欲荐之朝,孟节恳辞不就,《山东通志》表其居曰:“刘隐士庄”。

清漪亭

  在老龙湾北岸有一栈桥伸入湖中,连接着水中的凉亭。由于凉亭位处冶湖碧波之上,凭栏可见四面水清见底,涟漪片片,故名:清漪亭。此亭为明万历五年进士、礼部尚书冯琦建。起初,本为木板窗棂围隔四壁,南北有门,顶覆灰瓦,似是木柱瓦顶的木阁。清咸丰年间,因木窗腐朽,遂重新修缮,改题亭匾曰:“芳洲”。

江南亭

  江南亭位于老龙湾南岸,其东西皆竹林,南对濯马潭、竹节亭,三面围水,四时水碧竹青,其色其景,宛若江南秀色,故其名曰:“即江南亭”。明崇祯年间,赵进美为其题匾“海浮钟秀”。民国元年始称:江南亭。

  清光绪《临朐县志》云:冯惟敏“结庐熏冶水上,名其亭曰‘即江南’。”但冯惟敏所著《海浮山堂词稿》中仅有“苫两间草堂,盖几个竹房”之说,并无诗词庆贺砖瓦到顶的“即江南亭”落成。作为文人,尤其是像冯惟敏这种爱好作诗填词的文人,面对其喜欢的书斋落成,岂能不抒发情怀于笔端?然而《海浮山堂词稿》中却没有这样的文章,所以此亭究竟由谁所建?令人质疑。

濯马潭

  老龙湾东南角竹节亭下的濯马潭,据传是齐宣王的正宫王后、无盐娘娘钟离春在此洗濯战马,故名濯马潭。但中原骑马的历史始于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学习“胡服骑射”,此前汉人仅驭马车,并不会骑马,这是史学界普遍认可的历史结论;而无盐娘娘所处的齐宣王时代,是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2年,也就是说齐宣王将死的年份,赵武灵王才开始学习“胡服骑射”,难道钟离春提前会骑马?这是违反史学界定论的错误结论。

责任编辑:庞珂

潍坊日报社主办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020739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004号   新闻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4

新闻热线:0536-8196500   广告热线:0536-8196033   邮箱:newswf@126.com   潍坊国际风筝会

版权所有:潍坊日报社(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