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致初心③ |王大化:把老百姓的事儿编成戏,做人民的艺术家

来源:潍坊融媒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1-09-30 22:20:46

  

  人物档案

  王大化(1919-1946),山东潍坊人,剧作家、戏剧导演、表演艺术家、木刻家。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爆发,加入重庆抗敌剧团和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以文艺为武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秋赴延安,创作、演出了《兄妹开荒》《拥军锣鼓》《赵富贵自新》《张丕模锄奸》《二流子变英雄》等剧作,执行导演了歌剧《白毛女》。抗战胜利后,赴东北解放区开展工作。1946年12月21日,在从齐齐哈尔赴讷河农村途中坠车遇难。经毛泽东同志批准,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尊敬的王大化前辈:

  您好!

  

  又是一个灿烂的丰收季节,众多乒乓球世界顶尖高手汇聚宝塔山下,24岁的樊振东首夺男单冠军,成为全运会延安赛区最耀眼的体育明星。78年前的大年初一,同样24岁的您,以一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成为革命圣地最耀眼的文艺明星。

  

  

  那天,黄土地上夹杂着尘土的风依然冷冽,延安城南门外广场上,各界两万军民聚会,举行春节大联欢。征尘未洗的前线指战员来了,城里城外的汉子婆姨来了,拉扯着大人衣襟的碎娃子来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首长来了,“一座巍巍的人山赫然地从平地竖起”,“一会儿是暴风雨般的掌声,一会儿又是浪潮般的喝彩”。演出结束,毛泽东握着您的手直夸:“你演得真好!谢谢你。”

  78年后的盛夏,我怀着敬仰和激动的心情,从您的家乡来到革命圣地。漫步南门广场,您当年演出的情景恍若眼前:一名头扎白毛巾,腰系粗羊毛腰带的“边区青年农民”,肩扛锄头,且唱且舞,漫山遍野是欢笑的人群。您随鲁艺秧歌宣传队下部队、到学校、赴乡村演出,边区的人们口口相传:“看王大化去!”您主创的这部新秧歌剧,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出现的第一部产生广泛影响的代表作。这部仅有20多分钟的短剧,从延安传到全国解放区,从解放区传到国统区;从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经典。

  

  

  流连杨家岭革命旧址,探寻您创作的源泉。我找到了,找到了,从展厅中悬挂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合影最后一排,辨出了您模糊的脸庞。1942年5月,您作为鲁艺的教师代表,与100多名文艺工作者一起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信念在您心中扎下了根。这部新秧歌剧,破天荒“把老百姓的事儿编成戏”。“种地人也上了戏台”——在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只要有您的演出,老百姓就打听着去看,有的甚至背上干粮,跟随宣传队,看了一遍又一遍。您的名字成了延安最有名的品牌,“王大化牌”肥皂、“王大化牌”香烟成了抢手货。我明白了,明白了,这部表现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的新秧歌剧,为什么受到群众的追捧,为什么历久弥新、传承不衰。

  

  怀揣坚定的信念,26岁的您与众多艺术家捧出了又一部红色经典力作——歌剧《白毛女》。无数个日夜,您作为执行导演,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华。剧本创作时,您同执笔编剧贺敬之、丁毅一字一句推敲;音乐创作方面,您与编曲者马可、瞿维一同研究;舞美设计,您发挥美术专长,与有关人员反复琢磨。贺敬之深情回忆,“当时,新歌剧是个什么样子,谁也没有数,而大化每每想出来个新点子,大家都很赞赏”,“《白毛女》的主要构思者是我们的王大化同志”;他由衷赞佩,您是“延安时多才多艺的卓越的革命艺术家,是我们革命文艺工作者公认的最富有成就、最富创造性的戏剧表演艺术家”。

  

  我钦佩您的才华,更敬佩您信念的坚定、追求的执着。您在北平艺文中学读书时就追求进步,16岁时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7岁的您,因创作了一幅反映当局迫害学生的版画遭通缉;日寇铁蹄疯狂践踏,您随南京国立戏校南迁长沙,因组织抗日演出活动被视为“活跃分子”,遭暗中监视;您离校后加入重庆抗敌剧团,并以复旦中学音乐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第二年秋,已成为中共党员的您被重庆当局列入“危险分子”黑名单,在党组织安排下,来到当时无数人向往的抗日圣地延安。

  

  我钦佩您的敬业精神,同样敬佩您谦虚的品质、做人的品格。来到延安,您边学习边创作,您主演的苏联名剧《马门教授》轰动一时,后任鲁艺戏剧系教员,参加鲁艺“实验剧团”。继《兄妹开荒》之后,您创作演出了《赵富贵新传》《周子山》等一系列剧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评为甲等文教英雄。抗战胜利,您赶赴东北解放区,任职东北文艺工作团戏剧部长、组训部长,参加编写并导演了《东北人民大翻身》《祖国的土地》等剧作,当选东北文艺工作团特等模范工作者。作为行政领导,大量繁杂事务需要您做,又要导演,还要参与编剧。高强度的工作,您硕长的身躯更加消瘦。对工作、对同事,您热情似火;对自己、对名誉,您要求极为严格。您默默无闻地付出,不仅《白毛女》编剧中找不到您的名字,您赴东北后参与创作的数个剧本,执笔者要您署名,您都谢绝了。

  75年前那个无情的冬日,无垠天空中又陨落了一颗明星。您率创作组下乡途中,不幸坠车遇难。您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7岁。

  遥望星空,怀着崇敬之心提笔致信,隔空抒怀!贺敬之称赞您是“延安精神的形象代表,是延安革命艺术运动的象征”。正是有无数像您这样坚守初心、一心为民的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家,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铸造了我们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在此表达对您的最深敬意:初心永恒,百世流芳。

   此致

  敬礼

  李之凡

  2021年9月29日

  

  

  策划:于全义

  执行:孙瑞永 马慧丽

  统筹:陆菁菁

  设计:刘逢霞

  音频:尹一宇 郎海峰

责任编辑:聂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