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闻网 潍坊日报社主办

您当前位置:潍坊新闻网 > 专题频道

一个都不能落

——聚焦昌乐县后张次村的脱贫之路
来源:潍坊日报 2019-06-22 10:52:09 责任编辑:桃子
A+A- 

    □记者 刘杰

    夏日时节,烈日当空。记者跟随昌乐县营丘镇扶贫办工作人员驱车赶往后张次村,随后在村支部书记杜继彬的带领下,走进千亩新品中药材推广示范园项目种植基地,村民杜兰秀正领着十几个人在为金银花、丹参除草修枝。

    “一天下来能挣百十块,一年能挣两万块钱。”杜兰秀嘴角上扬。她告诉记者,平时在自家口粮地里种玉米等农作物,一年到头6亩地也就收入2000块钱左右,自打村里引来了中草药种植这个项目,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她家把土地都流转了出去,每年有3000元的固定收益,还能就近打工再挣一部分,日子过得心满意足。

    谁能想到,2014年,187户619口人的后张次村,识别贫困户74户、250口人,是个典型的经济空壳村。壮劳力因不愿整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纷纷外出谋生路,于是村里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在贫困线上挣扎着。

    贫穷是村民不愿提及的痛。脱贫的出路在哪里?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显然,必须双管齐下,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

    精准扶贫战役打响后,在县卫计局的包靠帮扶下,该村利用上级资金32万元为村里建成3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年收租金3万元。

    日子开始向好。后张次村以决战决胜的姿态,誓将脱贫攻坚战打赢。“只有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致富积极性,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杜继彬深谋远虑,他决心唤起村民的斗志,将火种撒向这片曾经只“生长贫穷”的土地。

    用情,用心,合力攻坚。营丘镇因地制宜,积极对接注入工商资本,充分利用“村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为后张次村引进金银花、丹参、百合等中药材产业进行规模化种植,硬是让泥土里长出了“金疙瘩”。由此,后张次村也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这两年我们进行试点,先种金银花、丹参,芍药、皂角、百合这几味药草,然后再进行推广,明年计划扩展到2000亩,后年继续扩展到整个崔家庄片区。”项目方东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炳龙告诉记者,他对项目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产业“造血”,让后张次村干瘪苦涩的日子日渐饱满甜蜜起来。“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种植基地优先吸纳本村村民,并辐射带动附近村庄的人前来打工。”中草药种植让杜继彬有了底气。

    链接扶志,“输血”式扶贫叠加“造血”式扶贫,“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后张次村实现了村增收、户脱贫。

    感受着身边的变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杜耀席感叹不已:“如今日子有了指望,感谢政府呀,让我能享到这样的福,前年村里还帮着给我修了房子。”

    现如今的他享受着低保,另外还有村级项目分红、镇级项目分红,加起来年收入4000多元。

    据介绍,79岁的独居老人杜宗凤现如今也享受着低保,外加村级、镇级项目分红,富民生产贷以及养老金等共计收入近9000元。2017年,村里专门为他建了两间新房。至于大宗的日常所需,村、镇都会给予额外照顾。

    对完全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由保障式扶贫政策进行兜底,确保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助,基本生活有保障,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找准痛点、病根精准帮扶,因人施策。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根据意愿安排家门口就业,丧失劳动能力的实行村级利益差异化分配,切实增强全体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只要立足实际,敢想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身患残疾的杜耀桥今年55岁,平时赶集修鞋每年能收入5000元左右。同时,他还享受着低保,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村级、镇级项目分红,3亩土地年租金等8000元左右。

    从“要我富”到“我要富”,当致富的斗志被唤醒,村民的信心足了,干劲大了,整天琢磨着怎么挣钱,日子过得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摘掉穷帽后的后张次村像蝶一样破茧成长,开始向着富饶美丽幸福的明天昂首挺胸。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到前呼后应,相互促进,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合力。” 杜继彬介绍,这几年,村里新打机井4眼,完成整村自来水改装,新建群众文化活动场地600平方米,安装路灯36盏,硬化道路570米,整修生产路3000米……

    “现在我们不再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了。”舒心的日子让村民们感到知足、幸福。



相关新闻
  • 潍坊新闻网微信

    潍坊新闻网微信

  • 潍坊新闻网微博

    潍坊新闻网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