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年轻那会儿,还不是我爸,还只是我对象一人的爸。他给我当爸,是我结婚以后的事。
没错,这里说的是我公公的故事。
我爸16岁就参加工作了,在上世纪80年代。
那一年,他的父亲工伤致残,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是普通农村妇女,患有哮喘和肺心病,要常年服药。三个弟弟年龄尚幼,最小的四弟才刚满4岁。忽然之间,他这个半大孩子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无奈只能离开校园,走上养家糊口的路。
在好心人的介绍下,爸爸进了干休所,成为一名营房伙计。有了这份工作,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它意味着每个月有了固定的收入,意味着一家人不用再担心吃不上饭,意味着能将父母养活、将弟弟们养大。
对那个16岁的少年来说,全家都有饭吃,就是天大的幸福。
关于那些年头的记忆,他最难忘记的,是傍晚时分下班骑自行车回家,远远地看到二弟拉着三弟、四弟的手站在村口,眼巴巴等着盼着他们的大哥。弟弟们看到他的身影后,便叽叽喳喳、欢呼雀跃,蜂拥过去,争相爬上哥哥的车子。在暮色里,一辆自行车,载着满满一车子的笑声,哥四个回家去。
因为我爸勤快又能吃苦,90年代初,在领导的推荐下,他承包了单位所属的建材厂。这样一来,他干活儿的积极性更高了,每天起早贪黑,干劲十足。开发客户、引进技术、更新设备……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倾尽所有心血去干好这一份事业。为了不耽误工人施工,针对建筑工地工时长的行业特点,工厂每天天不亮就开门,天黑透才收工。此后的20余年里,除了过年能休息,其余几乎没有一天关门歇业。
辛苦操劳换来了生意红火,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宽裕。老父亲有肉吃有酒喝,乐呵呵地在乡亲面前炫耀:“我儿子又给我买的……”老母亲有条件到最好的医院治疗,能负担得起昂贵的医药费、护理费。弟弟们都很懂事,刻苦求学改变命运,各自有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如今,我爸59岁了,他最艰难的年岁早已过去,现在的生活安稳舒适,最大的烦恼是因为疫情买不到小孙子爱吃的那家肉火烧。
身处社保行业的我,听说那些久远往事时,在慨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之余,同样感受到了时代的遗憾:如果当时普及了工伤保险,那我爸的父亲在工伤致残时能享受优厚的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当时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那两位老人家每个月的养老金足以养活一家六口;如果当时就有居民医疗保险,他母亲的医药费国家至少能报销一半,可以给家人减轻极大的负担……
“社会保险,利国利民。”不是一句高高在上的标语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如今,我市已建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历史的遗憾再也不会重现,这是“社保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必然。(潍坊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 董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