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承认日本电影“治愈系”的名不虚传,最近的日本电影每一部都看得我热泪盈眶。日本人很擅长拍一种片,让人看完后就会萌生一种冲动,这种冲动是火速去养只狗狗,而这次更神奇,有了想养个孩子的冲动。这次的神奇欲望来自于《白兔糖》电影,电影展现出养小孩子是很美好的事,萌是影片第一卖点,与之相比养育孩子生活中的艰难挫折都连浮云都算不上。
作为金爵奖的参赛片,《白兔糖》散发着一种别样的温情,有目共睹。看电影的感觉更像是在阳光柔和的午后,泡了两个小时的澡,而且是被泡泡拥抱着,闭上眼睛四周不是墙,而是蓝天白云下的田园,耳朵里会传来咯咯咯小孩子的嬉笑声,嘴角不自主地会跟着上翘,由此我收获了整整2个小时满满的温暖和治愈。
《白兔糖》的剧情很简单很缓慢,大吉过世的爷爷留下六岁的私生女玲,由于亲戚全无领养她的意思,看着小女孩孤单的背影,作为亲戚的大吉一时耍酷后,义无返顾地收留了她。这是爱的开始,也是麻烦的开始,小玲要上幼儿园了,小玲生病了,小玲不见了……可爱的小女孩总会弄出很多事情让这个大男人应接不暇。也是从此开始,大吉开始手足无措,为她买衣服、帮她找幼儿园,承担起“爸爸”的责任,甚至为了她主动降职,以便有更多时间可以照顾她。面对着麻烦重重叫人感动的是,无论小玲做了什么事情,始终能被大吉温柔地对待:“因为小玲还是个孩子嘛,所以做错事是正常的。”尤其是有一幕,当小玲走丢回来后,充满愧疚地嗫嗫诺诺,大吉抬起手仿佛要打她,当大家正为小玲捏把汗的时候,大吉却拿起了电话,给帮助找小玲的朋友打电话报喜,随后抱着孩子感动地大哭,这一点,直击了我的心脏……慢慢地有液体蜿蜒到我的眼睛里涌动。
虽然温情在电影中蔓延,可是仍可见到导演Sabu的个人色彩。Sabu的电影一直是奔跑的代名词,《盗信情缘》、《疾走》、《弹丸飞人》……电影的主角们无一不被安置在某种不得不奔跑的状态,好像奔跑才是生命的常态,只有奔跑才能逃脱悲剧的命运。片中,幼儿园里的小男生和玲成了朋友,小男生也来自单亲家庭,可有一天,玲和小男生突然失踪了……这时,大吉开始了自己的奔跑旅程,Sabu电影里终究还是带上了他的“奔跑”符号。但与以往主人公为自己命运奔跑不同,这次的奔跑却是关乎爱、责任,充满了满满温情的奔跑。在光影变幻的奔跑里,生命的真相变得不那么残忍。
对现在的我来说,同一个孩子生活依然是一件充满未知可怕的事,很多人都告诉我有了孩子的那一天将是自我人生的结束,自我世界将被挖去一块。现在想来,对自我也不必太较真,“其实陪着孩子的时间,也是你自己的时间”,对一个孩子,更像种植一种希望,陪她看最新的画,陪她看一本小人书,一起种一株植物,这希望会在一点一滴中仔仔细细地长成一棵树。希望总是美好的,不是吗?因善良而起的冲动,最后治愈了她,同时也治愈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