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文化永远无法被克隆
核雕“红船”寄深情
中外动漫精品“竞秀”上海
央视推出100集系列节目《边疆行》
不该被遗忘的雕塑家
2011年7月8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该被遗忘的雕塑家
―――追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金田起义》作者王炳照本报记者刘建强通讯员刘传功


人物简介

  王炳照,字景秋,青州市张高村人,解放后常常署名王丙召(取“响应祖国召唤”之意),著名雕塑艺术家。1941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专,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教授。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大型汉白玉浮雕的八位作者之一,分工第二幅浮雕《金田起义》。纪念碑工程即将竣工时刻,他突然被打成“右派分子”,从此在雕塑艺坛上销声匿迹。1978年底,根据中共中央有关决定精神为他恢复名誉。1986年10月,王炳照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20世纪50年代,新华通讯社记者周定舫采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记》一文,至今已50多年了。这篇文章屡屡被收进初中语文课本。1980年12月20日,上海《语文学习》编辑部根据初中学生及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要求,曾专门查询这篇课文中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大型浮雕的作者。他们给人民出版社去信:“贵社1959年出版的《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集》一书中,在提到8幅大型浮雕的作者时,有7幅均介绍了作者姓名,惟独从碑身东面起第二幅《金田起义》未署作者姓名,请帮助查询。”得到的答复是“可查的,仅7幅有作者姓名。《金田起义》作者,无人知晓”。

  当时,因为历史原因,其作者王炳照一直没有露面。

  千里跋涉拜名师技艺精湛震京华

  1913年4月21日,王炳照出生于青州市何官镇张高村的一户农民家庭,自幼酷爱美术。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当时,中国不重视文化艺术,雕塑艺术曾被人们视为“雕虫小技”,少有人干这个行当。但王炳照不是这样想,他看到各地保留下来的无数中国古代石窟中的杰作,面对当时雕塑界“今不如昔”的现状,深感愧对古人,于是默默发誓:终生献身雕塑艺术,定为后人争气。

  1938年8月,王炳照前往四川壁山,考入国民党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三年学习期满,毕业考试因成绩突出,留校任教。1944年8月,他到著名雕塑大家刘开渠门下,在刘开渠工作室当助手。他趁此良机,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作,在雕塑艺术上有了飞跃,并协助刘开渠创作了几尊成功的塑像,其中,《孙中山先生》铜像至今矗立在成都市街头,并被列入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945年,他在赴四川峨嵋山参观考察时,结识了郭沫若。由于两人情投意合,王炳照为郭老雕了一尊塑像。这尊塑像深得郭老家人偏爱,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留在身边。事隔40年后,郭老的女儿在看望王炳照时,专门送了一张出自他本人之手的郭老塑像照片。

  著名画家徐悲鸿十分赏识王炳照的出众才华。建国后,徐悲鸿在筹建中央美术学院招揽教员时,马上考虑到王炳照,从此王炳照成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少壮派”教师,刚满40岁的他首批被晋升为教授。1951年,第一届全国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美术学院派出了以徐悲鸿院长为首的10位画家、雕塑家列席大会,王炳照就是其中之一。英雄模范的动人事迹深深感染着王炳照,他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为参加蒙山阻击战的神枪手魏来国塑了一尊座像,为战斗英雄苟福荣塑了一尊半身像,那准确严谨的造型功力和刻画人物形态的泥塑技巧,赢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多年夙愿终实现一片丹心颂英雄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这项工程不仅在政治、文化方面有其特殊意义,而且在工程设计和建造方面也有独特的要求。兴建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北京市市长彭真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建筑专家梁思成、雕塑大师刘开渠及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担任。王炳照是入选创作纪念碑碑座大型汉白玉浮雕的八位作者之一,分工第二幅浮雕《金田起义》。

  当时聚集在创作组的都是我国美术界的“大将”,他们的分工是:《虎门销烟》画稿艾中信,雕刻曾祖诏,助手李祯祥;《金田起义》画稿李宗津,雕刻王炳照;《武昌起义》画稿董希文,雕刻付天仇;《五四运动》画稿冯法祀,雕刻滑田友;《五卅运动》画稿吴作人,雕刻王临已;《八一南昌起义》画稿王式廓,雕刻肖传玖;《抗日战争》画稿辛芒,雕刻张松鹤;《胜利渡长江》画稿彦涵,雕刻刘开渠。能够承担如此举世瞩目的巨型雕像创作重任,是一位雕塑家梦寐以求的事,王炳照心中激动不已,这算得上是一生最珍贵、最难忘的时期。

  接受任务后,他满怀豪情壮志,亲往广西桂平县金田一带山区进行徒步实地考察,收集革命史料。在近一个月的日日夜夜里,他对每桩革命事迹的特征、细节和当时太平军战士的服装、枪械、用具,都经过认真地、一丝不苟地研究和探索。金田之行归来后,王炳照又精心构思、反复拟订,制作出一幅幅泥塑初稿。在广泛征求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群众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终于确定下动工方案。当工程进入中后期时,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艺术家们将工作室设在天安门广场一角搭起的席棚内,王炳照整天身系围裙,双手沾满泥浆,忙得不亦乐乎。使他难以忘怀的是,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在百忙中来到工棚内,握着王炳照满是泥水的手,给予殷切期望和热情的鼓励。历经五六个寒暑,这幅中国近代史上最壮阔的农民起义革命场景的大型浮雕终于成功完成。

  然而,凭着真诚和勤奋,倾注一片爱心,专心投入浮雕创作的王炳照,却在纪念碑工程即将竣工时刻,突然被打成“右派分子”。从此以后,王炳照在雕塑艺坛上销声匿迹。

  是是非非有定论只留清白在人间

  1961年,王炳照被调往关外的吉林艺术学院。不久,吉林艺术学院对王炳照所犯“错误”进行复查,作出“从轻处理”决定,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允许回到雕塑教学岗位上。念他业务能力较强,又让他担任了学院雕塑教研组组长。吉林艺术学院的雕塑专业起步晚、条件差,面对一群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王炳照恨不得把自己多年积累的雕塑技法和创作经验,一点不漏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王炳照还做了不少社会工作,到延边林区搜集创作素材,到浑江石人煤矿为矿上义务创作雕塑作品,他创作的《林业工人》、《朝鲜妇女》等雕塑作品,成为吉林艺术学院在雕塑教学中十分难得的范本。

  谁也未曾料到,1964年厄运再次降到他头上。频繁的“阶级斗争”使王炳照陷入了困境。特别是在“文革”中,他被戴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甚至锒铛入狱。

  粉碎“四人帮”后,王炳照高兴万分,他首先想到了雕塑艺术的兴旺发达,想到了祖国的文化繁荣。他挥动颤抖的手,写信致中央美术学院负责人,要求领导抓紧寻找他被“造反派”抄家时失落的、由他本人年轻时亲手制作的海内孤本《帝后礼佛图》浮雕拓片,并声明无偿捐献给国家。他说,该浮雕原件是洛阳龙门石窟中最著名的大型浮雕珍品,已被美国人盗走,至今留下一片空白。他的来信立即引起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马上组织专门人员通过“顺藤摸瓜”式的细查,终于觅到了《帝后礼佛图》的下落。王炳照得知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1978年底,根据中共中央有关精神,中央美术学院撤销了强加在王炳照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为他恢复名誉,并派人接他回北京治病疗养。在落实政策时,政府对他多年来蒙受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他毅然谢绝接受,一分不少地献给国家,表现了一位老艺术家难能可贵的思想境界。

  1986年10月,王炳照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