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之前,总会有大量机构准确预计CPI等核心数据,更有媒体能够在数据发布前夕提前“预知”,这令国家统计局大为光火。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6月14日公布称,统计局办公室秘书工作人员因涉嫌泄密正在接受司法调查,数据泄密的“内鬼”事件正式曝光。
准确预测频现“章鱼哥”
有媒体指出,在最近两年中,路透社竟然7次准确“预测”到中国的CPI等数据,堪称“章鱼哥”,而这些数据的来源均为“消息人士”、“官方消息人士”等“权威”,这令市场产生了国家统计局内部有“内鬼”的猜测。
就在本次数据发布之前,据市场监测,彭博社和国内4家机构已经对5月CPI做出准确预测,甚至有机构对PPI上涨6.8%的数据也是精准预测,难免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5月份数据发布之前,此前曾7次精准预测的路透社在6月8日预测5月份CPI时竟发布了上涨5.4%的预期,与真实数据相差0.1%,而其信息来源的引用也从“消息人士”变成了“该社所做调查”。
数据泄密形成利益链条
早在4月中旬统计局发布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之前,凤凰卫视就提前公布了CPI等核心经济数据,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即表示对泄密人员“严厉谴责”。在本次数据发布之前,有媒体传出消息称,统计局和央行内部已经有部分涉嫌泄密人员遭到撤职调查。统计局已经正式承认内部存在“内鬼”,但央行方面还没有任何官方消息。
事实上,数据泄密的背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链条。据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援引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介绍,“以CPI为例,由于这一数据和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收益率密切相关,因此从事债券交易、研究的人员都会紧盯这一数据。大多时候,机构在正式数据公布之前,就会根据提前得知的消息布局市场,这也是众多机构、人员不惜代价提前获取数据的原因所在”。
金融市场是对宏观经济数据最为敏感的市场,宏观数据往往直接导致金融市场部分产品价格产生较大幅度的震荡,谁提前拿到真实的数据,提前布局市场,将会获得巨额收益,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数据泄露在当前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会造成市场不公平,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所谓的信息优势无异于“公然抢劫”。(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