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复旦交大掀起生源竞争“口水仗”
聚焦高校招生三大“网络话题”
高校招生≠抢夺高分考生
高考招生步入“生源紧缺”时代
擦亮眼防招生诈骗
2011年7月7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点
高校招生≠抢夺高分考生


  高考招生工作正在进行,其间陆续爆出欺骗考生修改志愿,名牌高校之间为了抢夺优质生源,不惜用各种手段互相倾轧等新闻。种种现象反映出,高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高校间竞争录取状元数多少、比拼在某地录取分数线高低、招生组老师带着完成招录多少高分考生的任务等指标化陷阱。近日,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接受专访,就这些现象进行反思。

  高招指标化,有何危害?

  于涵:招生的指标化陷阱,使得高校招生被高考分数牢牢束缚住。这会造成不好的导向。首先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会形成基础教育唯分数论的不良导向;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会因此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招生过程中一些不合适的做法会给考生本人也留下负面的印象,没能给考生上好迈入成年和高等学校的第一课。同时,对于社会和广大公众来说,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也没能向社会传播良好的成才观和价值观。长此以往,这不仅有损高校的形象,而且,也辜负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

  如何理解招生事业观?

  于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要求,高校应当将招生工作视为一项“承前启后”的育人事业,一项“优势转化”的办学事业,一项“促进公平”的利民事业,而不只是为了挖状元、挖高分考生,为将招生指标做得更加华丽,甚至采用不正当、不道德的手段。

  招生事业观的落实关键在三点:一是因材施招,以招生促进学生成长。传统上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往往是“两张皮”,招生工作只是负责将高分考生揽至麾下,不考虑后面的人才培养环节。

  二是打破唯分数论,以多样化的标准多元选才。优秀学生远非高考高分所能全部涵盖。打破文理招生界限、实行学科专业面试、改善综合面试等招生举措创新,使一批优秀学生找到展现自己的舞台。当然,打破唯分数论仅靠高校努力还很不够,社会逐渐破除堆积于教育之上的功利化泡沫、政府管理部门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制度设计等应当形成合力。

  三是完善招生服务,促进教育公平。高校招生应采取多种方式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全面、深度的招生咨询服务。招生组的重要任务不是比拼优惠条件竞挖高分考生,而是为考生提供从人生规划到专业选择的全方位、客观、深度的咨询服务。

  (据人民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