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晓东通讯员梁学运
走进诸城市密州街道十里社区,这里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特种动物养殖产业如日中天,以前小打小闹的“小买卖”已成造福一方百姓的支柱产业;昔日脏乱差的十里四居华丽变身,成了户均纯收入近20万元的省级新农村示范村。
谈起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们总会提到一个人―――“万书记”、“孙万能”、“孙有办法”……他就是现任诸城市密州街道第十七联建党总支书记孙万红。
2005年,孙万红从年收入近百万元的企业总经理转为十里四居的支部书记。他从当地特种动物养殖入手,大胆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牵头成立了诸城市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集约养殖。到目前,合作社已经发展到农户1237户,年可出栏水貂480多万只,是全国最大的水貂养殖基地,人均纯收入五年增加了4倍。十里四居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居,孙万红也成为当地有名的“貂头”。
富裕后的十里四居面貌已今非昔比。走进十里四居,举目可见的是一座座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道路笔直,草坪满地,花木成行;新建的电子阅览室、书屋、多媒体室全天免费开放;文体活动厅里传出轻快的歌声、锣鼓声、欢笑声……老有所养,上慈下孝、邻里和睦,整个十里四居洋溢着安宁幸福的气息。
2007年,孙万红带头与集体经济薄弱、管理相对落后的东山社区5个村联合成立密州街道第十七联建党总支。他依托联建党总支搭建的平台,整合十里四居在特种动物养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东山社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进行对接,在山岭薄地上建起了一处占地1600亩的大型特种动物养殖基地。
四年来,孙万红带动当地400多户群众从事特种动物养殖,促进了周边2500多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从一年单纯靠种地收入两三千块钱到年收入10万到20万元,孙万红让祖祖辈辈的东山人过上了城里人的富裕生活,昔日的山岭薄地也变成了招财进宝的金土地。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孙万红仍不“安分”。在当地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孙万红抓住了机会,琢磨着“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社区经济二次腾飞。他创新党小组设置,将社区248名党员划分为土地流转、品种改良、粪便处理、饲料供应、技术推广、市场销售、疫病防治、集中招工8个特色功能型党小组,针对问题,制定办法,全力攻关。
为了使诸城的特种动物养殖业与国际水平接轨,孙万红专门到丹麦考察学习。2010年12月份,合作社成功吸引香港奥天奴集团资金3.6亿元,聘请丹麦水貂养殖专家,三方合股在东山养殖基地建设种貂繁育场、中央饲料厂和裘皮物流公司。
谈到下一步发展,孙万红信心百倍地说:“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我们要把集体的公共积累量化到每位居民,采用公积金份额的形式分配给社员,由新经济组织体来盘活这块不动产,开创一种全新的社会格局,造福百姓,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