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国外打工虽赚钱偷越国境可不行
我市技能扶贫计划惠及3600人
国人着装观念变化见证历史变迁
“最美妈妈”感动我们的是爱心
2011年7月5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人着装观念变化见证历史变迁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和周总理身穿中山装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中山装成为“国服”;上世纪60年代,中央领导人身着绿军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军装便服风靡全国;上世纪70年代,春秋衫和中西式罩衣伴着很多年轻姑娘度过她们最好的年华;上世纪80年代,西装、牛仔裤、喇叭裤、职业套装令国内消费市场百花齐放;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流行时尚蜂拥而至,年轻人奉行的是穿出自我……

  我们看到不同服装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更换,也看到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老印象男女都穿“老四色”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穿着打扮,年近70岁的军队退休老干部孙维新告诉笔者,那时候解决温饱问题是首要,穿着上都是以节约为主。但时至今日,中国不仅已成为服装生产和消费大国,国人的着装观念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孙维新说,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短缺,当时人们购买衣服还要布票。“那时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大的穿完,小的穿,我们当年在军队院子里长大,有的家庭有七八个孩子,最小的孩子穿的衣服往往都有十多个补丁。”据了解,由于当时补衣服是不要布票的,于是街上就有人推着小车,上面放台缝纫机,敲锣打鼓吆喝着补衣服。

  据孙维新回忆,她父母当时的穿着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四色”,即外衣是黑灰蓝色,内衣是白色;款式是很单调的几个样式:列宁装、双排扣大翻领、中山装(上下左右四个口袋)、人民装(上面一个口袋,下面两个口袋)。孙维新说:“走在大街上,乍一眼还真的很难分辨是男是女。”

  到了“文革”时期,绿军服开始风靡全国,人们乐于穿着军装以彰显个人的革命性强。孙维新告诉记者:“我那时已经当兵了,有一次去柳州出差,小偷到宾馆里偷走了军装,竟然没有去拿放钱的包。”

  新印象一个衣柜不够用

  改革开放至今,孙维新明显感到人们越来越讲究穿着打扮了。“以前很多家庭连衣柜都没有,因为每人只有两三套衣服根本不需要;现在每个家庭一个衣柜还装不完。尤其是女人,到了商场,看到琳琅满目的服装就会忍不住花钱了。”

  在湖南长大的退体干部刘泽新也坦言,现在做衣服的面料也越来越高档。“真丝、雪纺、呢绒、羽绒,还有很多都叫不全名字的新材料。”

  人们穿衣打扮反映了一种精神状态。从现在老百姓的衣着变化来看,色彩更加鲜艳,款式趋向于多元化。一项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服装总产量达400亿件,已经成为世界生产和消费服装的大国。而如今,多达72%的受访中国消费者表示他们买衣服时会首选知名品牌或时尚品牌。

  孙晶陈瑶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