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纪念建党9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流金岁月永恒经典
2011年7月1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金岁月永恒经典
―――追溯潍坊红色文化记忆本报记者陈文
  ▲1994年10月,季羡林先生(左)与诗人臧克家先生
  ▲《兄妹开荒》剧照
  ▲王愿坚编剧的《闪闪的红星》
  ▲李仁堂饰演的“山杠爷”


  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整整90周年。90载春秋,一张张旧照片、一页页发黄的史料带出一群鲜活的人物,折射出一部厚重的历史,而承载浓缩这段历史和人物的载体,是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歌曲、一场场生动的表演、一本本血染的回忆录、理论集,还有为那个年代而抒发的诗情和剪辑的影像,这些经典红色文化,唤醒了我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也加深了我们对这片土地红色血脉的感情。

  我们的潍坊,是一个美丽厚重的文化集合地,在这里,每一处青砖碧瓦、幽深巷陌、一草一木,都浸润着时代兴衰和动人典故,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明君虞舜、名相晏婴、经学大师郑玄,同属“建安七子”的孔融、徐干在此起步,张择端、苏轼、李清照、刘墉的诗书画名传千古;走入近代,红色的血液开始流淌,从潍坊走出了“人民艺术家”王大化、著名报人张雪岩、现代诗人臧克家、红色作家兼编剧王愿坚、著名电影导演兼演员崔嵬等等,当我们念起“数风流人物"这句词,总会感觉到身体里的热血正在流淌,这个城市的红色脉动,正在延续。

用报纸启发贫苦大众

  谈起中国近代报业,必须要提及的一份著名的报纸便是《田家》,这份半年刊的创始人之一。就是潍坊人张雪岩。张雪岩于1901年出生在寒亭大常疃村,在欧洲做华工归来后,1934年8月,他与孙恩三一起在济南创办了中国现代最早的一份面向农民的报纸《田家》,它以“农民的家园”立意,用通俗的语言和文字教导农民如何生活,如何认识人生以及如何发展生产,这份报纸深受齐鲁及至华北地区广大农民的喜爱。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封闭落后的农村中,《田家》的发行量竟然达到了十几万份,当时在学术界甚至有人专门撰文讨论“田家”现象。

  作为学贯中西的教育家,张雪岩把科学教育救国与农民问题结合了起来,在《田家》中发表了大量唤醒民众与改善教育体制的文章,并作为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为中共地下党的工作做出了贡献。解放后,他受邀参加了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1951年由于突发脑溢血,在工作岗位上去世。张雪岩献身于农民科普事业,十六年如一日地为《田家》鞠躬尽瘁,他是科技文化救国论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与社会活动家。

用诗歌照耀中华大地

  朱自清说:“从他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他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他就是臧克家,从诸城臧家庄走出来的农民诗人。我们从初中课本中就学过他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还有经典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他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这使得他的思想和农民的思想相通,而且他写诗的态度也是农民式的,他是认真而执着地提倡“苦吟”,因此他的诗歌当中有一种苦涩的凝重和不可言状的痛苦与悲凉,他把中国当时破败的乡村和悲苦的农民形象引入了新诗当中,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广泛共鸣。有人说他的诗陶冶了几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诗学观念,滋养了几代中国诗人成长。他是诗坛的一个标志,他的存在,代表了一个时代。臧克家1942年写的《无名的小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我不幻想,头顶上落下一顶月桂冠,我只希望自己的诗句,像一阵风,吹上大众的心尖。”

用文学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

  相州是诸城文化名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出了多位著名的大作家,所以有人称相州为“诸城作家村”。在这些著名作家中,具有全国影响的主要有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三人。他们都出自于诸城相州王氏家族,血缘上属于叔侄关系,人称“相州三王”;其中王希坚和王愿坚是亲堂兄弟,被称为“诸城(相州)二坚”;而王愿坚本人又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王”。

  王希坚的父亲是山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王翔千,在家族的熏陶下,王希坚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八路军独立旅政治宣传科科长,后任山东省农会宣传部部长,《山东群众》、《群众文化》主编,省文联主要负责人。著有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迎春曲》,诗集《翻身民歌》等。

  王希坚的堂弟王愿坚更是斐声中国文坛的红色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今有多少人的中学时代是读着他的《七根火柴》、《党费》长大的,他编剧的电影《闪闪的红星》更是照亮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曾经采访过九位元帅和一百多位开国将军,他曾经重走一遍雪山、草地、大渡河等长征路线。他的小说以人物、情节高度集中、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悠长的小品文见长,塑造了一批批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

用戏曲开辟红色文艺先河

  1942年,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那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它激起了两个年轻潍坊人的创作激情,一个创作了红遍全国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一个创作了风靡华北的《杨桂香鼓词》,他们正是王大化与陶钝。

  王大化,潍县(今潍城区)东关人。自幼爱好绘画、音乐和木刻艺术。1939年奔赴延安的他受到延安文艺界“文化下乡”的感召,遂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秧歌运动中去。他与李波第一次演出了根据陕北民歌编曲的《拥军花鼓》,获得了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新秧歌剧《兄妹开荒》迅速风靡延安,成为中国文艺重大转折的发端之音。之后,王大化创作了著名的《兄妹开荒》,轰动了延安,轰动了陕甘宁边区。当地百姓跟着鲁艺秧歌队看王大化、李波他们的演出,看了一场又一场仍不过瘾。王大化走到哪里,便有群众跟到哪里。1946年底,年仅27岁的王大化不幸坠车遇难。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里,他留下的一曲曲劳动颂歌,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达到党中央山东分局时,时任山东省文化界救国协会(简称省文协,即建国后省文联的前身)秘书的陶钝握紧了手中的笔,来自山东诸城的他一直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说是作为20世纪同龄人的陶钝后半生从事文艺工作并成为专攻通俗文学的文艺家的开始。陶钝接连运用通俗文学语言创作发表了《上升》、《麦黄杏》、《女民兵》、《为了革命的后代》等小说,还运用民间传统文艺形式创作了长篇唱本《杨桂香鼓词》,塑造了一个普通穷苦妇女成长为农村积极分子的艺术典型,开山东发展革命曲艺的先河,有人将《杨桂香鼓词》的艺术成就与《白毛女》相提并论。

  另一部与潍坊人紧密相关的戏曲便是著名的《李慧娘》,这部剧肇源于明代剧作家周朝俊的《红梅记》,其中的美丽坚强的鬼魂李慧娘形象深深吸引了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戏剧编辑室主任孟超。孟超于1902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城关镇,他曾与蒋光慈等在上海组织太阳社,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与夏衍等一起创建了上海艺术剧社,建国后多年从事戏剧出版与研究工作。改编后的《李慧娘》在1961年被北方昆剧院搬上舞台,轰动一时。得到了首都观众和戏剧界的一致称赞。此后,还曾在钓鱼台礼堂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了专场,董必武为之鼓掌,周总理给予好评。

用影像记录时代风云变幻

  1912年,诸城市昌城镇王家巴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没有人会想到,他会成为一位有文化的杰出的艺术家,《放下你的鞭子》的改编者和饰演者、《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和《杨门女将》等多部电影的导演,他就是崔嵬。

  由于家贫和倾向革命,崔嵬在求学之路上磕磕碰碰。共产党的进步思想将他揽进了怀抱。18岁的他就参加了左翼戏剧运动,是个编、导、演俱佳的活跃人物。他编剧、导演和表演的剧目多表现工人生活、阶级斗争和宣传抗日,如《工人之家》、《黎明》、《保护卢沟桥》、红遍大江南北的《放下你的鞭子》等。1938年崔嵬奔赴延安筹办鲁艺,后加入共产党,在晋察冀抗日敌后根据地从事戏剧工作。崔嵬的艺术实践也进入一个新阶段,更多地为农民服务。

  解放后,崔嵬弃官从艺,将后半生献身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他在影坛上纵横驰骋的同时,涉猎多种领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作为表演艺术家,他塑造的宋景诗(《宋景诗》)、战长河(《老兵新传》)、朱老忠(《红旗谱》)为中国电影画廊增添了独具特色的人物肖像。作为导演艺术家,《青春之歌》在银幕上再现上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革命道路方面,仍无与伦比。《小兵张嘎》在儿童片行列里仍是一座挺拔的峻岭,《天山的红花》为少数民族题材拓宽了天地。《野猪林》、《杨门女将》为综合了中国传统美学结晶的戏曲和现代科技产儿的电影联姻,树立了典范。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部彩色故事影片《泪痕》把七十年代末期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工作浓缩到了一个基层县,大家记住了影片中饰演县委书记朱克实的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仁堂。李仁堂原籍山东诸城郭家屯镇,1930年生于吉林,1949年参加热河省委文工团,从此开始演员生涯,从艺近五十余年的李仁堂塑造了一批批生动鲜活的电影人物形象:《青松岭》中的张万山、《创业》中的华程、《泪痕》中的朱克实、《如意》中的石义海,还有《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等,曾获百花奖、华表奖最佳男演员称号。这些人物身上凝聚了正直、朴实、豪爽、憨厚、深沉、耿直等等中国人的典型性格,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面对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变革,一批批优秀的文化先驱从潍坊走出,以满腔的热情加入到那个火热的年代,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身上那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代表了潍坊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些不仅构成了潍坊人独特的性格,也为我市后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基础。在建党九十年这个特殊日子里,我们再次回溯这些文化伟人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在他们留给我们的经典作品中重温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品格与辉煌历程,让红色革命文化在这片土地世代相传。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