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纪念建党9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独一无二的坚持见证对党的忠诚
2011年7月1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放大 缩小 默认
独一无二的坚持见证对党的忠诚
―――追忆陈少敏的传奇人生本报记者刘建强通讯员韩金萍
  陈少敏(1902-1977),女,原名孙肇修,寿光孙家集街道范于村人。毛泽东曾称赞她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
  1977年9月,陈少敏在故宫留影。
  周恩来的亲笔信


  陈少敏的父亲孙万庆曾参加过辛亥革命,陈少敏幼时深受反封建思想影响,15岁在孙家庄(今洛城街道)小学堂毕业,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革命时期,陈少敏主要从事秘密革命斗争。1930年,任中共青岛市委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以女工身份,掩护和配合省委书记任国祯的革命活动。1932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妇女部长、秘书长,后又调中共唐山市委任宣传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中共中央派往河南任中共洛阳特委书记、河南省委组织部长,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率部从河南竹沟挺进湖北赵家棚与李先念部会合,任中共鄂中区党委书记。1940年,任中共鄂豫边区党委书记兼挺进纵队副政治委员。在此期间,她主持一个地区全面工作,直接领导武装斗争,常出奇制胜,使敌人闻风丧胆。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46年调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组织部部长,当时国民党反动派调集30万军队,将中原军区部队包围。陈少敏审时度势,根据中央分路突围的决定,将地方老弱干部化妆疏散,集中精干兵力胜利突围。这一果断措施使大批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干部摆脱敌人包围,胜利到达延安,受到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接见和慰问。

  建国后,陈少敏先后任全国纺织工会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书记、副主任。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她以“不表态”、“不举手”的方式,公开抵制开除刘少奇出党的错误决定,因此受到林彪、康生、江青等的残酷迫害。1977年12月14日在北京病逝。

  

  铮铮铁骨开除刘少奇党籍陈少敏说不

  

  提起陈少敏,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要是提起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刘少奇与陈少敏有什么牵连呢?

  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各省市负责人、军队的代表及红卫兵领袖计132人。会议有一个议程,通过《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会上最后表决“永远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决议。当时的表决方式是举手,有131人都举手表示赞成,只有一人没举手,这人就是陈少敏。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沙场上,陈少敏是一员杰出的女将,中原解放区的开拓者之一。毛泽东曾称赞她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可是,“文化大革命”却没有改变陈少敏当年铮铮铁骨。晚年的她尽管年老体弱,但还保持一身正气。当人们说起刘少奇冤案时,胡耀邦曾激动地说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家都犯过错误,都举了手。就是陈大姐没有举手,没有犯错误……”说她当时不投这一票是“相当了不起的,具有很大的勇气”,胡耀邦提到的陈大姐,就是陈少敏。

  事后有人记载,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当通过《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时,当代表们齐举手时,只有陈少敏趴在桌上,用庄严的右手按住左胸,以特定方式,表示自己鲜明的态度。第二天当套红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刊登了八届十二中全会的公报,全国的媒体宣传“一致通过”时,有一位像农村老太太打扮的老战士,用拐杖敲地,对来探望她的老同志说:“一致个屁,我就没有举手!”她就是陈少敏。

  陈少敏参加八届十二中全会,还是周总理点的将。在寒冷的京城,陈少敏带病拄拐棍参加。她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炎、肾脏严重下垂,腿脚已经很不利落,医生指她已病入膏肓。那年她才66岁。

  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气氛,是不容许人们有不同意见的。也许,此时的陈少敏已做好最后准备:人生七十古来稀,快70的人了,他们还会把自己怎么样?也许,是她“心底无私天地宽”,把一生交给了共产主义事业,来去无牵挂,所以才敢有如此举动。事后人们说:也只有她,才敢不举手。当年大红大紫的康生阴沉着脸找到陈少敏问:“你为什么不举手?”陈少敏对身居高位的他并不惧怕。她回答说:“这是我的权利。”声音虽然不高,却足以令人震撼。

  

  带兵如虎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陈大脚”

  

  抗战时期,鄂豫边区有一位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女中豪杰。日伪军闻风丧胆,骂她是“共匪陈大脚”;根据地军民对她敬佩有加,亲切地称她为陈大姐。她就是传奇女将陈少敏。

  1939年春,她受党的派遣来鄂豫边区创建抗日根据地。经过一个多月行军作战,陈少敏率200多人与先期到达的李先念队伍在安陆县赵家棚(今安陆市赵棚镇)会合,开始了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艰难历程。

  陈少敏率豫鄂挺进纵队一部,从京汉铁路以西向东挺进,杀向日寇占领区。她飘忽不定,神出鬼没,白天发动群众,晚上袭击日军据点,搅得日军坐立不安。侵华日军对陈少敏又恨又怕,专门派人搜集她的情报,重金悬赏缉拿她。解放后日军战犯访华团来华时,还特地提出要见见这位当时在鄂豫边区赫赫有名的女将。

  国民党军队为限制和消灭新四军,也经常故意制造摩擦,设置陷阱,每次都被陈少敏机智而又巧妙地躲过,还适时予以了还击。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一月内三次急电蒋介石,不得不承认陈少敏是一位“带兵如虎”的猛将。

  随着根据地逐步形成,陈少敏全身心地投入根据地各项建设之中。为了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她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广辟财源,大搞生产。她自己也亲手开荒种菜、喂养鸡鸭,和妇女群众一块纺纱织布。她生活简朴,总是头戴军帽,身着军装,打着齐膝绑腿,赤脚穿草鞋。初次见面的人,不留意根本认不出她是一个女同志,更不会想到她就是边区党委书记。

  由于在鄂豫边区的卓著功勋,陈少敏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是当时仅有的三名女委员之一。

  

  字字千金周恩来写给陈少敏亲笔信

  

  “少敏同志:信悉。同意你做工会工作,地点先由你提出,我们再斟酌(一)下,即可决定。只要求你在院多住两天,如何?敬礼周恩来五.廿四.”这封不足百字的短信,是1949年5月24日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中央给陈少敏同志的复信。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48年秋,时任中原局组织部长的陈少敏同志奉令调华东局,中央决定准备由她担任山东省委的领导工作。当时,陈少敏刚刚在河北邢台医院做了手术,回来不久,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健康。于是,经过几天的考虑,她以革命大局为重,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工作特长,向组织提出了个人工作安排意见。1949年4月20日,陈少敏提笔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信,信中说:“我的工作在哪个地方,和谁在一起,都无意见。我本着不讲个人得失的原则,和谁一起工作都可以。……我没有耐性,作不了专门的妇女工作……我粗心,对干部的方法太简单、太直爽,对落后的一点也不能让步,对人的歪风爱批评,所以,我做不了组织工作……我的毛病你们是知道的,最好分配我去做工人工作或农民工作,从一个工厂或一个生产合作社做起,一气儿做上三年、五年,搞出一套群众工作经验出来……”

  对于陈少敏同志的要求,中央作了认真研究。尽管当时处在解放战争十分关键的重要时期,周恩来还是在百忙当中抽出时间给陈少敏写了回信。信很短,不足百字,却体现了周恩来同志认真谨慎、民主务实的工作作风,称之为字字千金实不为过。

  接到周恩来的信后,陈少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顾个人体弱有病,于6月12日即长途跋涉到全国总工会报到,然后她立即出发到当时纺织工业集中的青岛,根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组织恢复生产,建立工人工会组织,同时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协助青岛市委工作,为重建青岛作出了贡献。

让少敏精神回归故里

王乐义捐款10万元

  “陈少敏是我们的前辈,承担更多重建陈少敏故居的责任是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我捐的钱虽然不多,但能为重建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很高兴。”6月12日,在孙家集街道筹建陈少敏故居捐赠仪式上,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个人向筹建办公室捐款10万元。

  王乐义作为一名老党员,在日常生活中,他时刻不忘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多年来,他为三元朱村、为寿光、为全国百姓的致富作出了很大贡献。谈及寿光人民的优秀女儿陈少敏时,王乐义说:“陈少敏就生长在我们孙家集这块土地上,她为中国革命及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为能有陈少敏这样的同乡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身为陈少敏的同乡,我们应该多向陈大姐学习。”

  王乐义说:“在建党90周年之际,建好陈少敏故居,不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而且还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经过多方努力,目前,重建工作已经启动,这能让少敏精神回归故里,让少敏精神在寿光不断传承,我感到无比高兴和欣慰。今天,我拿出10万元用于陈少敏故居重建,钱虽然不多,主要是表达一份心意,尽自己一份力量。”

《陈少敏》作者缅怀主人公

李树高捐赠全部稿费

  6月18日,寿光市直部分离退休干部组织了为陈少敏故居重建捐款仪式,寿光市作家、《陈少敏》一书的作者李树高将编著该书所得的2700元稿费全部捐赠。

  从寿光市文化馆退下来的李树高是寿光市知名作家、全国作协会员,从1986年开始,他和同伴曹伦甫着手采访陈少敏事迹,为编写《陈少敏》一书搜集素材。他们三进北京,走遍河北、湖北、湖南等八省三十余县、镇,寻访陈大姐的战斗足迹。“我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到湖北大悟县的白果树湾采访,抗日战争时期,陈大姐曾三次路过这里,并在此居留和开展活动。我们去时正值夏季,由于白果树湾四面环山,温度达到了40摄氏度左右,我的同伴因不抵酷暑,晕了过去。幸好当地村民经过,得知我们此行目的时,村民激动地说,‘你们要写陈大姐的革命事迹真是太好了,她在我们这呆过很长一段时间,村里人没有不知道的,她的故事多得很’。

  当得知陈少敏故居重建时,李树高难掩心中的激动与高兴,虽说已79岁高龄,但他仍然亲自赶到现场捐款。《陈少敏》一书从采访、编写到最后到1990年最终出版,一共花了4年时间,书稿40多万字,写书过程所得稿费2700元,李树高将这些钱全部捐了出来,以表达对陈少敏的敬意。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