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90华诞前夕,我们再次走进诸城北杏。
在中共创建时期的13颗星中,有一颗闪耀红星是从这里升起的。
他就是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的创建者和最早的领导者王尽美。
在齐鲁大地,是他最早高擎马克思主义圣火,驱逐黑暗,播撒光明。他参加建党伟业,亲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他是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他短暂的一生,放射出无限的光芒。
作为八千多万中共党员的一分子,我对这位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久怀敬仰之情,一直在追寻着他光辉的人生轨迹。曾多次探访王尽美故居,每次都被深深感动。这次随着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王尽美座谈会的专家一起参观,有着更深彻的感悟。
在我的心目中,北杏是一方红色圣地。这里是王尽美革命生涯的红色起点。只有在这里才能看清他升起的轨迹,才能探寻到他崇高圣洁的真实形象。
北杏位于诸城西南山岭与平原的交界处,前面是一道苍莽的南岭;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从南而来的潍河在此陡然拐弯奔腾东去。在绿树掩映下,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瓦房,中心大道纵贯南北,现在的北杏,是一个文明、富美的社区。
在北杏东南角,有一个空寂的小院。社区的人说,这就是王尽美家。我们走了进来。绿树环绕,翠松挺立,刻有“王尽美故居”的纪念碑立于院中,东侧是三间土墙草顶的矮屋。弓身进屋,狭小的空间中仅有两盘土炕、一个灶台、一张旧桌和少许生活器具。迎面墙上镶挂着王尽美的照片和“王尽美故居简介”。1898年6月14日,王尽美就出生在这屋中的土炕上。一座低矮的草房孕育出一个伟大的灵魂,黑旧的四壁中容纳过上个世纪初最闪光的思想。也许这是世间最简陋的伟人故居了,举目环视,我心中却升起深深的敬意。悬挂着那幅仅存的经典黑白照片,年代久远,并不清晰,但照片中那位英气勃勃的青年,目光深邃,似乎能穿透历史,憧憬着社会的未来。
整个少年时代,王尽美都生活在这里。那时他叫王瑞俊,王尽美是他后来取其诗句“尽美尽善唯解放”之意而改的名。王尽美自小生活孤苦、命途多舛。他出身佃户家庭,出生前四个月,父亲就因贫病交加去世了。他在贫穷却坚强的祖母、母亲的呵护下长大。那时,一个穷人的儿子本是无望读书的,他靠着到“见山堂”家当短暂的陪读和在搂草拾柴空隙自学,开始启蒙识字。直到村里办起村塾,继而又成立初级小学,他才在老师的鼓励资助下得以正式学习。1913年他升入枳沟高级小学读书。在这里,他遇到了毕业于济南政法学堂、人称“革命党”的王新甫老师。受王老师的启发影响,王尽美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关注国家大事,知晓革命道理。
王尽美高小毕业后,在家从事农务。他亲身体验到劳动人民的苦难,对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有了深刻认识。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诸城后,他激动不已。他感到世界、中国都在急剧变革,他决定外出寻找更广阔的世界。
1918年4月,他怀着崇高的政治理想,走出乡关。临行,他登上村前草木青青的乔有山,站在这里向故乡挥别,并赋诗一首抒怀: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河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这大气磅礴、铮铮有声的诗句,抒写出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他挥挥手,大步迈上通往济南的路程。
传播马列发先声
在济南,他考入省立一师。他是抱着“把我四万万同胞的腐败脑筋洗刷净尽,更换上光明纯净的思想”的目的踏上教育救国之路的。
一年之后,汹涌而起的“五四运动”,把他推到新思朝新文化的前沿。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走上了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1920年3月,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已经升入省立一师本科第十一班的王尽美,很快与之建立了联系,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开始研习马列著作和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1920年秋,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1月,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人又发起成立了进步学术团体―――励新学会,以研究学理,促进文化为宗旨,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努力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和对社会的体察思考,王尽美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曾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思考:“所谓实业救国、体育救国、教育救国,皆非善策,唯一无二的是社会主义。”
1921年春天,在北京、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影响帮助下,王尽美与邓恩铭、王翔千等人在济南发起成立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王尽美把从上海带回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书提供给大家学习。王尽美还用通俗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给人们,分别给工人、店员、学生、士兵作了歌谣,进行生动有力的宣传。
1922年1月21日,王尽美赴莫斯科参加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团体代表大会,聆听列宁教导。回国后,王尽美积极贯彻大会精神,广泛宣传苏维埃俄国,努力推进革命运动的发展。
王尽美注重通过创办报刊,撰文作诗,现场演讲,以及多种艺术形式,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王尽美先后创办和参与创办过《励新》、《济南劳动周刊》、《山东劳动周刊》、《晨钟报》、《现代青年》、《十日》等多种报刊,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思想、介绍十月革命情况,反映劳动人民的呼声,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他撰写的大批政论文章,鞭挞腐朽黑暗,入木三分;宣传马列真理,踔厉风发,笔锋锐利,饱蘸激情,有很强的雄辩力量。
王尽美是一位著名的演讲家,他的演说,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唤醒过万千民众。在诸城城南的王尽美烈士纪念馆中,有许多图片描绘他在济南、山海关、青岛演讲的场景,他时而一手掐腰,一手挥拳;时而一手前展,一手高扬,慷慨激昂,声情并茂,在今天看来,我们仍能感受到那种感召力。
王尽美与其他革命先驱播撒的这些共产主义火种,在沉沉黑夜里点燃,照亮了齐鲁大地,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为山东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党伟业留英名
中共一大和一年之后的中共二大,是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会议。这两次会议,王尽美都是正式代表,参加建党伟业,名载史册,永放光芒。
1921年7月,王尽美与邓恩铭作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一起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他与当时最先进的代表人物相会了。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大都是热血青年。他们中有5名学生、2名教师、2名职员和4名编辑记者,平均年龄28岁,正巧是毛泽东的年龄。王尽美是惟一的一名出身于社会最底层、从偏僻农村走出来的代表。7月23日晚,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宅内正式开会,会议开到7月30日,由于法租界巡捕房的追踪和侵扰,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大会经过热烈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第一个《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复兴与富强的光荣之旅,从此扬帆起航。
参加一大时,王尽美23岁,还是省立一师学生,年轻英俊,充满朝气:细高个子,长方脸,大耳朵,丹凤眼,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他那张英俊的头像,让我们领略到这位革命先驱的风采。他的饱满热情和谦虚好学,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有的一大代表是这样回忆王尽美的:“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也到得较早,他们都是学生,因曾在五四运动中积极活动而著名。他们来到上海以后,仍本着学习的精神贪婪地阅读有关书刊,有时且向到会代表们请教。”一大期间,王尽美与来自湖南、比他大5岁的毛泽东结下深厚友谊。两人都从农村走出、都读的师范,都喜欢政论且富有诗人激情,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志趣。王尽美那首“沉浮谁主问苍茫”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词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名句,书写的是同样襟怀。与那些高谈阔论的空头革命家不同,王尽美和毛泽东都重视实践,都重视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他们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农村的认识更深刻,更富有远见。8月2日下午大会闭幕时,南湖上已是暮霭沉沉,渔火点点,王尽美伫立船头,背手凭风而立,遥望远方,心潮起伏,充满兴奋与憧憬,他仿佛看到黎明的曙光。从潍河之岸,到大明湖边,再到黄浦江畔,王尽美的思想一步步升华。至此,他已成长为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了。就在这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并写诗一首表明心迹: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诗篇充满革命豪情,反映了王尽美对武装夺取政权的预见,表现了王尽美“尽美尽善”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表达了他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而献身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一大代表中,只有3位同志参加了党的二大,王尽美是其中之一。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这两次代表大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筑下千秋基业,这其中凝聚着王尽美的思考和智慧。
参加党的一大、二大、还到莫斯科去,聆听过列宁的教导,这在当时的共产党的各个地方的负责人和党的一大代表经历中,是不多见的。正是从这些方面考察,许多党建专家认为,王尽美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可以无愧称之为党的创建者之一,党的创建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家之一”。
在全国建党伟业中,他是重要参加者,而在山东建党伟业中,他是主要领导者和创始人。
党的一大后,肩负着神圣使命,王尽美回到齐鲁大地。他根据中央精神,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山东地方组织。1922年春,正式建立中共济南独立组,王尽美任组长;1922年7月,成立中共济南地方支部,王尽美任书记;1923年10月6日,中共济南支部改建为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王尽美当选为委员长兼宣传部主任。1925年2月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在济南成立,王尽美任委员,负责组织工作。在这段时间,王尽美奔走于齐鲁大地,积极筹建党团组织。全身心地致力于党组织的发展。在他的领导和帮助下,青岛、淄博、青州、潍县、寿光等城市和农村都建立起中共支部或小组。他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忘我的工作态度,夜以继日,奔走呼号,促进了山东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在他与邓恩铭、王翔千等人的发动组织下,不到四年时间,全省先后成立了遍布城乡的200多个中共地方支部和十几个中共地方执委,共产主义思想在齐鲁大地坚强地发展壮大起来。
工人运动立潮头
党的一大提出,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党的二大对工人运动给予密切关注,提出明确要求。作为两次代表大会的代表,王尽美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立即投身到工人运动的洪波巨流中。
王尽美与山东党组织的领导分头深入到济南、青岛、淄博等地的铁路、工矿企业中开展工作,教育和组织工人群众,启发工人政治觉悟。
1922年5月下旬,王尽美根据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指示精神,组织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具体领导山东工人运动。他多次到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组织发动工人,建立起山东第一个工会组织。之后他又到淄博矿区发动工人,建立起山东矿业工会淄博部。这年的7月,王尽美被中共中央调往上海,同邓中夏、毛泽东等人共同起草制定了《劳动法案大纲》。这个《劳动法案大纲》实际上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行动纲领。(下转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