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京沪高铁正式开通
领航中国扬帆奋进
诸城千余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潍坊学院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庆祝建党90周年
潍坊市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面试工作圆满结束
永远为人民而奋斗
2011年7月1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领航中国扬帆奋进
―――献给中国共产党90华诞


  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1921年-2011年,当中国共产党迎来90华诞,中华民族的发展经历了怎样浩大与壮丽的历史空间?!

  90年前,军阀混战,列强肆虐,古老的中国身处苦难的深渊。上海法租界内13位中国革命者的秘密会议,犹如闪烁的启明星,点亮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希望。

  90年后,大国崛起,拥抱世界,走过90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如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发。13亿中国人簇拥在镰刀斧头图案的光辉旗帜下,踏上新的征程。

  时间是一条驶向未来的船。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扬帆奋进,奔向新的地平线!

  彪炳千秋的历史丰碑――90年,从救亡图存到强国富民,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不懈奋斗

  2011年,清明节,上海龙华烈士陵园。83岁的恽希仲抚摸着父亲恽代英墓碑上的名字和照片。生命最后时刻,36岁的恽代英面对行刑队的长枪,巍然挺立,拒不下跪。

  那是中国人只能跪着求生的年代。有多少中国人想努力改变这种屈辱的生存,却壮志难酬。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恽代英牺牲80周年之际,苍颜白发的儿子站在永远年轻的父亲墓前,深情地告诉他,今日中国,足以告慰您经受的苦难与牺牲。

  “丹心纵死还如铁,碧血长埋未化磷”。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着“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创造了光辉业绩,作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选择的地点,总是意味深长。距上海108公里,就是嘉兴南湖。

  这是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那艘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红船近旁,就是著名的烟雨楼――1751年至1784年,乾隆六巡江南,八次登临烟雨楼。

  那时的中国――1801年,人口达到3亿,占世界人口的35.5%;1820年,GDP占世界总量的28.7%,同今天美国占世界的比重相当……

  康乾盛世后,中国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近百年时间里,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侵占中国领土上百万平方公里,一次更甚一次的巨额赔款更是榨尽了中国。

  历史向20世纪的中国提出两个重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难,一代代中国人一次次奋起抗争。一个梦想覆盖所有主题,这就是创建“新的中国”。

  “救中国的贫弱,使全国人民同享安乐的幸福,不再作列强侵略的俎上肉。”辛亥革命翌年,解除了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游览嘉兴南湖,登上烟雨楼,并在嘉兴发表长篇演讲。

  孙中山离开南湖9年后,在一艘丝网船上,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共同缔造了中国共产党。这艘船从此被赋予了历史的使命,征服惊涛骇浪,冲破时代迷雾,驰向新纪元。

  多少奋斗,多少牺牲,万千劫难,百折不回,终于迎来了那翻天覆地的伟大时刻。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欢声雷动中开始。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巍巍丰碑,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人口占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从此独立自主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中国共产党用28年时间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梦想,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如何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梦想?

  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发出的豪迈誓言。

  在全面恢复经济到大规模工业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气概,实现一个个突破,填补了一项项空白,撑起年轻共和国的脊梁――

  1956年7月,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出厂,结束了中国“一辆汽车也不能造”的历史;1963年,大庆油田建成,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然而,“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并没有成熟的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路充满了艰辛、曲折,也出现过失误。

  “中国巨变的种子是在1978年种下的,那是30年中央计划经济与30年追赶西方之间的关键转折点。”美联社报道中的这颗“种子”,正是中国共产党把握世界潮流作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对于这一巨变,历史老人作出了如此注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近10%的年均增速快速发展,这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绝无仅有。在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

  21世纪前后的十余年间,中国人百年前萌生的梦想相继实现: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8年,百年奥运梦圆;2010年,百年世博梦圆。

  一个甲子,中国走过资本主义国家300年的工业化道路。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这一命题以来,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地紧紧抓住和体现这个主题,薪火相传、接力推进。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华大地“换了人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功业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90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当今世界存在4000多个政党组织,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走马灯似的政党轮替让人眼花缭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由弱到强,由革命党到执政党,而且能够长期执掌政权,坚如磐石?

  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回望,一个启示如此清晰:

  用科学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回答和解决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面对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1911年春天,一位18岁湖南青年,在学校墙上张贴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蓝图: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则是外交部长。这位湖南青年就是日后成为中国领袖的毛泽东。

  随着时代的进步,毛泽东的观念随后发生了重大变化。1920年,《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出版。此书甫一出版,毛泽东就将它奉为至宝。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走出漫漫黑夜的“航标灯”。

  上世纪,世界上有10多个共产党组织与中国共产党同年建党。如今90年过去,为什么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

  答案复杂却也简单: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同时代特征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好比种子,开花结果离不开现实的土壤――本国国情。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选择独立领导武装革命,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1945年,中共七大第一次明确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回答了中国要进行一个什么样的革命、如何进行这一革命、革命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等一系列问题。

  从最初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再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探索“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之路充满荆棘,既取得辉煌成就,也有过严重失误,付出了惨重代价。

  经历了“反右”、“大跃进”到十年“文革”的惨痛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历史是扇门,推开就有阳光。邓小平以巨人之手,推开了历经沧桑的中国大门。

  巨变在珠三角南部一个名叫“宝安”的地方开始,此地后来改名为“深圳”。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这一天,被称为“深圳生日”。

  深圳市布吉镇南岭村,800余村民,参与和见证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编年史。

  这曾经是一个因为穷困潦倒而被称为“鸭屎围”的村庄,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集体资产仅7000元,村民曾经饿得把埋掉的病猪挖出来果腹。改革开放让这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今天的南岭村,集体资产超过16亿元,人均年收入15万元。小小一个村庄,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来此考察的江泽民同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索,与当地党员干部交流,共同探讨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建设这个现实而重大的课题。正是在这次南方之行中,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南岭村。在南岭村,党的总书记与村支部书记亲切交流党的建设,此时的胡锦涛总书记正在思考新形势下我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胡锦涛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提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苏共亡党20周年。历史的光荣与沉重,并未在回首中远去。

  “中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按照变化了的时代条件,及时平稳地调整党和国家的发展政策,用不断创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说。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时隔30多年,邓小平同志的告诫仍然振聋发聩。

  今天,我们仍在探索;未来,将继续探索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