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财富・旅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灾后稀客:见证“西日本”的美丽与文明
2011年6月30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放大 缩小 默认
灾后稀客:见证“西日本”的美丽与文明
―――本报特派记者赴日考察见闻
  本报特派记者郑树泉
  有世界第一温泉之都称号的日本大分县别府市,街面上大大小小的温泉有2900多处,每天的喷泉量约为13万公升,在这里走,到处都是雾气缭绕,充满着神秘的自然风情。
  本报记者所在的这支考察团是三个月来首支赴日的山东旅游团。
  温泉汤花小镇利用地热用传统工艺提取“汤花”原料,然后加工成各种医用保健用品和化妆品。从这里采集收取的汤花是一种地热矿物质结晶,这种结晶被广泛运用到保健用品的生产中。
  行程中,每天都用漫画(上图)来跟记者等人交流的“才情”司机黑木惠(下图)。
  跨海大桥、油艇构成的方便快捷的海上交通体系。
  小街不长,不过千余米,星罗棋布坐落着的全是当地特色民居,打开临街的门窗,就开起了小店,手工艺品、特色精品店、精美食品屋……每一个都有特色,与众不同。
  长崎是一个与国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城市,这个日本唯一的对外开放商埠始终以一种包融的姿态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荷兰的豪斯登堡是当地政府极力向记者推荐的风情公园。
  战后建设的和平公园(日本称之为平和公园),一直是世界各国游人到日本必游的景点之一。在这里,长崎人将和平的意愿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建筑物和每一个角落里,中国赠送的汉白玉少女像是这里最引人瞩目的景点之一。
  几乎所有的公路,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设施完善的公益服务设施。
  行程中记者拍下的日本民居,庭院中停放的多是环保节能的微型轿车。
  分类细致到极致的垃圾桶。


  一场大自然的浩劫加核泄露的巨大灾难过后,日本的真实情形如何?

  6月16日-23日,本报记者跟随山东省内旅游界考察团东渡日本,对大地震后的九州、山口等日本西部区域进行了考察。这是三个月来首支赴日的山东旅游考察团。

  政府官员码头迎接山东客人

  6月16日晚上10点多,从青岛始发开往日本下关的“理想之国”邮轮这段时间鲜有客人。船长朱风亭十分无奈地告诉记者:“震后,到日本去的观光游客几乎没有了,以往成团去修学的中国学生现在也十分少见。”经了解得知,本报记者所在的这支考察团是三个月来首支赴日的山东旅游团。

  邮轮在海上航行了一天两夜,才终于在18日晨抵达日本下关码头。雨中,山口县下关市国际部官员早早地已在码头等候,看到记者一行走出入境大厅,立刻笑着迎上来,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打招呼:“欢迎山东的客人来下关考察。”

  听说首支赴日考察团抵达下关,日本最大的电视台NHK,也特意派出记者等在码头。

  为了欢迎记者一行,大分县的政府官员也赶了过来。大分县旅游局官员直山隆告诉记者,这次日本大地震,中国给予了日本许多无私援助,这些日本人民是感激在心的。受地震影响,来日本旅游的中国客人少了。他请记者转告潍坊及山东的客人,大地震发生在日东北部,位于西部的九州受影响很少。这里的风景很美,人民很热情,早就做好了准备来迎接山东和潍坊的客人。

  (记者注: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市则相当于中国的市、县,其中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市划分有行政区,百万以下人口的小市,则只有市没有行政区)

  风景背后的美丽故事

  北九州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初到这里的人怎么都想不到,这里30年前还是一个飘着“五彩云”,淌着臭水河,人人侧目的重污染区。仅仅过了30年,这里就彻底摆脱了当年的重污染帽子,开始频频获得国际人居环境大奖,并成为全世界治污保护环境的模范地区。

  采访中当地官员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重视,二是民众的推动,三是企业的自律。

  “不过,从污染到治污,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这样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全世界借鉴。”当地政府官员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作为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结构类似的工业城市,他们认为有必要以北九州为鉴,避免出现为污染再花大代价治污的痛苦经历。

  一场大灾难背后的全国力量

  在下关和别府考察,文化和爱心成为支撑这个民族向前的一种重要支柱。日本大地震,成为一个民族空前团结的凝聚点。

  18日上午,记者在下关一个普通神庙里采访时,恰好遇到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日本青年,婚礼正在大堂里热闹地进行。记者发现大堂外面,有一个白色的募捐箱特别引人瞩目,走近了看,上面写着“为大地震募捐”的字样,来参加婚礼的许多新人亲友,在走进大堂前都会在这个募捐箱前驻足。

  午餐是在下关一家名为敦煌的中国料理餐厅进行的,一进厅堂,门左手就是一个正在供奉的槛台,有一幅字让记者记忆深刻,上面写着“安全安心健康”,这里也有一个为震区募捐的小盒子。

  从海地狱到汤布院小镇

  有世界第一温泉之都称号的日本大分县别府市,街面上大大小小的温泉有2900多处,每天的喷泉量约为13万公升,在这里走,到处都是雾气缭绕,充满着神秘的自然风情。当地政府官员介绍说,在全世界所有的11种泉质中,别府喷涌的泉质就达到10种,人们称这里为“温泉天堂”。

  在温泉天堂里有一个经典的旅游特色线路,当地人称之为“地狱巡游”。可怕的名字,但其实只是高温温泉的喷出口,由于其难以靠近的异样景色而被人称之为“地狱”。

  温泉是大自然赋予别府的一道美丽景观,不过,别府市并没有以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而骄傲,利用地热能源发电,利用温泉制作各种养生保健品,只是这个城市发展的副业,他们还在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上做足了文章。

  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当地政府专门派出的旅游高官就把记者一行带到了温泉汤花小镇,利用地热用传统工艺提取“汤花”原料,然后加工成各种医用保健用品和化妆品。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尖顶草顶木房子就是汤花制作车间,从这里采集收取的汤花是一种地热矿物质结晶,这种结晶被广泛运用到保健用品的生产中。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提取汤花的工艺还是从中国传过来的,我们只是进行了再加工。”

  古旧小镇上的现代文化

  虽然没有“地狱温泉”那么知名,但原名由布院的汤布院也是因温泉而知名。这个位于别府偏东北方向的偏僻小镇,虽然开车要三四十分钟,且要穿山越林,有点麻烦,但是许多当地市民和外国游客,还是喜欢周末翻山越岭的举家来这里度假。

  不过,这个小镇上的一条小街,却是清静山间小镇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小街不长,不过千余米,星罗棋布坐落着的全是当地特色民居,打开临街的门窗,就开起了小店,手工艺品、特色精品店、精美食品屋……每一个都有特色,与众不同。

  玻璃可以做成各种插花艺术品,玫瑰玻璃花也透着清亮的光泽,编织的草制工艺装饰画,以山林和日本传统文化为背景,再融合了漫画和民俗,有一种生动的妩媚和亲切感。

  长崎:永远的和平祈愿

  长崎是日本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是日本最具包融性的一座城市。这里,既有战争创伤的痕迹,也有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建立起来的泊来风情。

  有轨电车在大街上悠闲地开,老年人中学生都坐在车上。街道两边的建筑都是欧式的,但大都经过了长崎人的创新。雨是这里最寻常的景致,为了不让市民被雨打扰,街两边的建筑也全都加上了只能用来遮雨和遮阳的拱廊。有了这些拱廊,下再大的雨,走在街上的人也是从容的。

  战争过后建起的和平公园

  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走近长崎。作为世界上第二颗原子弹爆炸袭击过的城市,长崎对核污染的研究和对和平的向往比任何一个地方都要深刻、都要强烈得多。

  20日是周一,记者在这里遇到的是来祈求和平的当地人,和参观的小学生。建筑已不是66年前的样子了,原爆中心东侧天主教堂残存的一面红砖墙孤独地矗立在广场上,告诉人们这里可以捡拾的记忆。

  战后建设的和平公园(日本称之为平和公园),一直是世界各国游人到日本必游的景点之一。在这里,长崎人将和平的意愿深刻地刻在了每一个建筑物和每一个角落里,而世界各国赠送的祈求和平的纪念物,也大大小小地遍布在公园各处。中国赠送的汉白玉少女像是这里最引人瞩目的景点之一。

  在这里参观,记者遇到最多的还是小学生。在长崎原爆资料馆,成群的日本小学生,在这里做着各种课外课题。

  在这里,边走边看,总是不经意间就能遇到来祈求和平的长崎市民,他们在这里念念有词,问起来,他们的回答都是“希望远离战争,和平永存人间”。

  温暖的离别:“你们再来”

  作为震后首批抵达九州的中国客人,记者一行在日本受到当地政府和媒体的特别关照和欢迎。抵达的第二天,日本最大的电视台NHK就播出了记者等人访日的新闻,他们在报道中说“九州迎来震后首批中国客人”。6月19日的《山口日报》(当地省报)也刊出了记者等人的访日活动。

  6月22日,离别的时刻。一直与记者等人一路同行的日本司机和导游都有点恋恋不舍。行程中,每天都用漫画来跟记者等人交流的司机黑木惠,在最后一天画了一幅伤感浪漫颇有情趣的告别漫画,而且还在前一天晚上,亲手叠了14只各色千纸鹤。他在每一只鹤的翅膀上都写下了“送别―友情”等字样。这位跑前跑后富有的才情司机,在跟记者等人离别的那一瞬间红了眼圈。他用不流利的汉语说:“你们再来。”

  □本报特派记者郑树泉文/图

点滴细节感受文明

  设施完善的乡村、如家庭卫生间般洁净的公厕、安静有序的车辆……一路之上,记者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上深刻地感受着文明。

  乡村公路上鲜花隔离出人行道

  在日本,不管是住在乡村还是城市,国民享受的各种国家配套的公益设施和服务都一样。在九州采访时,记者发现,除了不允许行人通行的高速公路外,几乎所有的公路,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设施完善的公益服务设施。

  乡村里有便捷完善的公益基础设施,农民和市民一样,只是工作分工不同,居住地点不同的区别,其居住的环境和享受国家政策的平台都是一样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公益服务,这个国家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

  一条从下关通往别府的乡村公路,不管是经过山林还是荒地,路两边始终都有一条行道树和鲜花隔离出来的人行道。人行道上几乎没有行人通行,但修建的成本不低。导游告诉记者,只要是路通到的地方,只要有人家居住,哪怕只有一两户人家,这条路在修建时也要设上专门的人行道,并且配划上完善的各类交通标志。民众出门,政府的各类服务机构就在家门前,十分便捷。

  残疾姑娘外国人服务窗口值勤

  在日本,残疾人工作、出行、享受的服务,都跟正常人是一样的。公路两边有设置完备的盲道,行道口只要有红绿灯,在绿灯亮时都会有专门的提示音。盲人在交叉路口,只要一听到这种提示音,就知道是绿灯亮了,便会顺利通行。

  坐地铁,地铁站的工作人员会为坐轮椅的国民设置专门的上下通板,并且上下楼都有专门的电梯和通道。居民楼、医院、商场、厕所……所有的地方,都有残疾人专用通道和专用设施。在这里,残疾人就业和生活跟普通人一样,没有障碍,并且不受影响。国家没有为残疾人设置专门的就业渠道和政策,一家企业,如果招收新员工,除非是残疾人无法胜任的特殊行业,一般情况下,残疾人都会跟正常人一样有同样的考试和工作权利。

  与记者一路同行的青岛旅行社陪同人员告诉记者,他在乘坐高速地铁时,就在专门为外国人办理换票手续的窗口,看到一位左手残疾的姑娘在为外国人服务。姑娘从容工作,微笑着服务。后来,这位导游说:“开始我还觉得这个岗位应该找一位漂亮至少身体健全的人工作,后来,才意识到我这种想法的错误。”

  公厕干净方便如同家庭卫生间

  日本有世界上最干净的公厕。来这里旅游,你根本不必考虑带多少卫生纸,日本的任何一个公厕都备有厕纸和洗手液及冲洗设备。每天定时有专人负责清理和保洁,在这里,你根本不必担心会不干净。

  记者观察了一下,在这里,大多厕纸都是一次性可以水融的环保厕纸,厕纸入水就会自然消解,跟大自然融为一体,不必再经过专门处理。而各种座便设施也有专门的标志,配备有消毒液,并且有明显的各类语言,告诉你该怎样消毒怎样使用。

  公园里都有直饮设施,渴了,可以直接从自来水管取水饮用。大街上没有垃圾桶,所有垃圾当地人都会装进包里带回家分类处理。

  “四天大巴一直没听到喇叭响。”

  每一个路口,车辆都自觉排队安静地按顺序依次通行,基本听不到喇叭的声响。记者一行一路上所乘坐的大巴车,四天都没听到一声鸣响,记者还误以为是车喇叭坏掉了。大街上看不到保洁人员和交通管理人员,在当地人看来,保护环境和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是每一个人正常的行为准则。

  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本”精神,已成为这个国家基本的生活状态。当地官员告诉记者,他们能达到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与每一位公民自觉践行“为别人着想,不给别人找麻烦,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基本准则有关。

  □本报特派记者郑树泉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