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咱70后、80后年少那会儿的偶像,无论谢东、含笑或是红豆,“只有出事时才会想起他们”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个案,映衬出一代人的退场。是大环境所迫?成名压力倍增?或纯属个人行为,不具样本性?如今早已抛弃盒带、欢唱《忐忑》神曲的我们,不禁要用时下最IN语发问:那些曾经的当红歌星“肿”么了?咱年少那会儿的偶像到底“肿”么了?
大环境使然“顶着虚假繁荣,被迅速消费掉”
从业30余年的资深音乐人周亚平是最有发言权的采访对象之一,他曾一手打造出迟志强、戴娆、尹相杰、含笑、刁寒、彝人制造、庞龙等众多歌手,被誉为唱片界的金手指。周亚平在红豆出道前还为他录过一盘盒带。
在周亚平看来,“即使不吸毒、不出事,红豆他们那批‘94新生代’歌手的没落也是流行乐坛必然的规律”。
“94新生代”是中国流行乐坛造星的第一代成品,它在1994年前后集体爆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井喷态势,岭南歌手以毛宁、杨钰莹、李春波和甘萍等人为代表,北京则由陈红、陈琳、谢东、孙悦、含笑等领军。
如今留在圈里的人只是唱着当年的一首成名曲,去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城里走穴、赚钱,当新闻中再出现那代人的名字时,不是娱乐新闻,而是社会新闻。
乐评人郭志凯做了更为细致的梳理。
“1992年,内地的流行音乐受到中国港台流行乐和欧美流行乐最新鲜的影响,这种趋势从广州开始向中国内陆蔓延。于是有人找到了一种赚钱的好办法,从歌厅里挖掘一些唱歌不错的人,比如毛宁、杨钰莹,还有后来的陈琳、林依轮、李春波等。渐渐地,他们形成一种气侯,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先驱。”
笔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认同“94新生代”的必然没落,文化评论人江小鱼更直言:“‘94新生代’是悲剧的一代,在一个没有任何培育的唱片市场中,他们在很多短时间内被消费掉了。”
压力所迫“中国内地艺人,最没压力”
在含笑、红豆、满文军以及其他日渐退隐的“94新生代”歌手的口中,也或多或少谈及“娱乐圈压力论”。压力真是一代偶像们淡出舞台的必然原因吗?
周亚平介绍了当年歌手走红的环境。
“那时候人们听歌的渠道非常有限,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里有一个5分钟的《中国音乐电视》,这个节目播哪首歌,哪首歌就火。有三首歌我记得特别清楚,第一首是戴军的《阿莲》,第二首是高枫的《大中国》,第三首就是刁寒的《花好月圆》”。
而今天的乐坛生态是,“传播平台多元化。在15~20年前,音乐创作的门槛非常高,一般人进不去。如今则是自己写首歌,在电脑上编编曲,话筒一录,就可以上传了。而且现在作品的数量要比那个时代多几十倍、上百倍,一些很优秀的作品,要放在20年前肯定会火,但现在反响平平,因为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周亚平并不认为这是歌手、艺人们可以“叫苦连天”的借口。“上次看蔡依林演唱会我特别感动,她每天拿出8小时训练舞蹈,这是什么精神?港台艺人其实非常值得学习,刘德华、成龙为什么至今还在风口浪尖,他们对自己要求非常高,但心态却放得很低。内地艺人呢?这个我不去,那个让我跟新人同台?不干!刚唱红一首歌就耍大牌……这我见得太多了。”
江小鱼告诉笔者:“到现在,他们每次出现在媒体前一定会告诉大家,他们有压力,但我认为内地的艺人与当下全球各国艺人相比,是最没有压力的。在韩国、日本、美国,一般三四流的歌手早就销声匿迹了。但在内地,当年的歌手赚不了一线歌手的钱,在中国广阔的乡村和城镇拿个两三万、五六万,还是很容易的事。”
复出无望“宁可推生瓜蛋子,也不要半生不熟的”
纵观曾经辉煌一时的“94新生代”,如今仍然活跃在演艺圈的也仅有孙悦、林依轮等寥寥几人,但“其实很多人都心有不甘”。
周亚平也坦言:“宁可推生瓜蛋子,也不要半生不熟的。”
“如果你没有一直在歌坛上保持领先的位置,再想重新起来,比新人出来还要难。从我手里出了不少艺人,‘94新生代’这帮歌手,一大半我都熟,但是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东西,凭我一己之力没戏。”王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