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技术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优质护理让患者感受实实在在的温暖,“临床路径”试点降低不合理费用,志愿者服务擦亮公益品牌……在医疗惠民行动中,作为全市公立医院“龙头”的潍坊市人民医院,坚持以患者满意为最高追求,努力从百姓最关注的医疗技术、质量、服务、价格等方面入手,强化医院内部管理,让广大患者真正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打造一处百姓的“生命绿洲、健康家园”。近日,本报记者就市人民医院实施医疗惠民行动的做法进行了深入采访。
“足不出户”享受国内一流医疗服务用最精湛的技术为患者传递健康的福音
记者日前在潍坊学院家属院内见到83岁的康阿姨时,老人正在楼下怡然散步,行走自如。而就在三个月前,老人还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而疼痛难忍,长期卧病在床,饱受折磨。后来老人慕名来到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诊疗,在姜鑫主任医师的主持下,为其实施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三天后老人就可以下床活动了,现在恢复得也非常好。”采访中,康阿姨的女儿告诉记者,“咱们家门口的医院技术这么棒,根本不用挤到什么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去,而且在家门口,医院的医生还定期来家里回访指导,方便又放心。”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针对晚期中度膝骨性关节炎保守治疗无效而采取的一种医治方法,手术难度大,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样的手术我们医院可以熟练开展,每年完成120例左右,加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总例数每年达到250例,总体治疗优良率在98%以上。”姜鑫告诉记者。现在,该院关节外科已经成为省内领先的专业科室,其开展的关节镜手术例数、难度一直位居全省前茅。
“没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就不可能为老百姓看好病,惠民医疗也就无从谈起,一句话:惠民医疗,技术和质量是关键。”市人民医院院长董光坚定的话一语中的。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一直倡导把追求卓越医疗技术作为医疗工作的目标,大力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创建了“全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症医学,神经外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4个“山东省医药卫生特色专科、重点专业”,血液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是“鸢都学者岗位”,还有10个学科为“潍坊市医学重点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仅2010年,全院就科研课题立项51项,通过鉴定46项,其中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0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省市科技进步奖43项。许多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重症疑难疾病的诊疗水平,改善了治疗效果。比如,在国内首创并率先开展的“全喉切除后发音重建术”,使喉癌患者开口说话成为现实;采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功能缺失,使脑病康复实现突破;利用干细胞移植技术让难治的血液病患者彻底缓解;对肺癌病人进行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支气管袖式切除术”为省内零突破,成为国内第三家能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该院是我市唯一具有肾移植资质的医院,是卫生部许可配置的、全省五个PET/CT中心之一……
这些成果反映了该院在重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最大的效益是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广大患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国内高水平的治疗,既免除了外出求医的辛苦和不便,又减轻了费用负担。
护士“回归”病房患者舒心多了用最优质的护理服务为患者构筑温馨的健康家园
19日上午早上8点,记者在该院脊柱外科病房区看到,这里的护士上班后迅速浏览自己主管的住院患者的病历,将每位患者的病情了然于心后,开始巡视病房,一个个问候自己主管的患者,了解病人的情况,并做记录。“王阿姨,昨天睡得好吗?身体有没有不舒服?”“胡小姐,您好,我是你的责任护士,住院期间,由我来全程负责您的护理,你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告诉我。”
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句句细致的叮咛,让住院的患者感到特别心安、欣慰。从县市区来的王大妈告诉记者:“这里的护士态度真是好,今天要打什么针,做哪些检查,为什么要做,护士都交待得很清楚。还有,以前打个吊针,总提心吊担,怕打完了,不及时换瓶,打进空气,老盯着药瓶,随时准备按铃叫护士。现在护士推着车子在病房来回看,还没打完就做好了换药的准备,在这里住院放心着呢。”
作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脊柱外科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护士长张晓霞告诉记者,在她看来,优质护理服务实际上就是变原来的“打个针、吃个药”、“病人叫就去,不叫就不去”变为主动服务、感动服务,让护士“回归”病房,一切围着病人转。在责任分工上,打破原来一锅粥的局面,通过APN排班模式将不同层级、不同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护士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排班,分组包干分床到人,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全程由管床护士负责,既明确了护士的责任,又有助于护患双方的了解。
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患者受益,护士们也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中备受鼓舞。“之前病号出院的时候往往是感谢大夫医术多么高明,很少有感谢护士的。现在可不一样了,患者经常到护士站来给我们送鲜花,出院的时候更是对我们千恩万谢,甚至还有一位东营广饶县的患者在出院后专门又跑来这里看我们,让我们很受感动、很受鼓舞”。说起优质服务带来的变化,张晓霞感触很深,她说现在护理工作已经进入了患者满意、护士受鼓舞的良性循环轨道,优质护理已经是一个自觉行动,无需督促。
在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中,医院护理部根据卫生部优质护理标准重新修订了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在全院所有病房里设立了“聆听信箱”。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随时可以将填好的调查表投入信箱。各科室信箱钥匙由护理部统一管理,护理部每月按时到科室收取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显示,病房里的呼叫铃声越来越少,患者满意度越来越高,其中脊柱外科的满意度在99%以上。
目前,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创建活动已持续一年,全院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数达到了92.8%,计划在年底达到100%。
“临床路径”为“同病同治”立规矩用最合理的费用为患者提供最规范的治疗
“就像我们回家一样,选择一条方便的路径,临床路径也是如此,患者今天吃什么药,明天做哪些检查,何时做手术,何时出院,甚至花多少钱,患者自己心里明明白白。”该院医疗部蔡跃红主任这样向记者描述“临床路径”。“临床路径”是市人民医院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的试点项目,也是我市惠民医疗行动的20个项目之一。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言的,过去一位大夫针对一种疾病都有自己的一个治疗方法,不同医院、不同医生都会有各自的治疗方法,随意性较大,存在着开大处方、过度医疗的现象。如果实行“临床路径”管理,针对某一病种,就有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可以实现“同病同治”。
据蔡主任介绍,实行“临床路径”后,患者是最大受益者。“临床路径”相当于一本医疗指南,治疗方案都是由卫生部组织相关专家制定,治疗过程中的检查、用药、手术日期、收费标准都有一系列规范流程。此外,“临床路径”对某一病种的住院治疗时间也有明确规定,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费用。从医院一年多的试点情况看,医疗费较未实行临床路径前减少8%,住院天数缩短1.5天,既服务了患者,也方便了医院。
蔡主任解释说,临床路径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用,现在的临床路径治疗方案选择都是相对明确的,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相对稳定的疾病,适应的都是单一病种,由于还处在试点摸索阶段,只有符合进入路径标准的病人才可以入选。而且临床路径也不是僵化治疗,而是始终会与疾病的最新治疗标准或治疗指南保持一致,病人入选后,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就要退出路径。
目前,全院共有37个病种在试点临床路径。
探路“志愿服务在医院”获推广用最闪光的爱心擦亮公益品牌
“您好,先生,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您好,不要着急,请跟我来。”今年3月3日,市人民医院在急诊部设立了“急诊夜间助诊就医志愿服务岗”,全院志愿者统一排班,在晚七点至九点急诊病人就诊高峰时段,为病人提供导诊、检查、取药、住院、陪护等多种服务,为重症病人开通急诊就医绿色通道。他们专业的解答、阳光的笑脸和周到的服务,让急诊病人感到了踏实和温暖。
此举是该院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片段。作为一家公立医院,该院始终坚持走公益路线,不断推出公益活动,尤其是近年来,医院以下乡义诊、扶贫济困、社区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抓手,扎实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反响良好。2010年5月,为全面推进志愿服务行动向规范化、社会化、经常化方向发展,院党委批准团委正式成立了“潍坊市人民医院志愿者协会”。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有500多名员工注册成为志愿者,以青年为主体的志愿者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70余次,近1.3万名群众接受了他们的志愿服务,累计有800余人次的志愿者为公众提供了超过22700小时的志愿服务。
在院内,2010年,医院在全市卫生系统率先开展的“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中,建立了暖春小屋、急诊部、门诊部等三个志愿服务基地,从导诊、咨询到每周二下午固定的“亲情护理日”,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在院外,医院志愿者走进社会福利院、学校,扶老爱幼,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先后在市民广场以及银行、学校、物业公司等多家单位举行“CPR(徒手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培训,3000余名市民接受了培训。开展这一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训大量能抢救濒危病人的“第一目击者”,教会市民在身处抢救第一现场、医护人员还未赶到时,如何争分夺秒与死神争抢生命,最大限度赢得黄金救命时间,为患者到医院实施后续生命支持奠定基础。
据介绍,目前,这批志愿者主要来自市人民医院内部的医务人员,下一步将逐步扩展至招募有专业能力的社会志愿者。
如今,市人民医院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全市卫生公益活动的一个品牌。今年,市卫生局开始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广实施“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将其作为医疗惠民的内容之一,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延伸医疗服务,促进民众健康。
在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扩大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市人民医院在深入实施医疗惠民行动中,还积极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实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和“阳光收费工程”,落实困难病人“五免五减”,推行方便患者“三‘一’行动”(检查检验结果“一单通”、门急诊病历“一本通”、门诊“一站式”服务)等十几项医疗惠民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在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放心、看病不方便等方面的问题,努力用精益求精的技术、安全可靠的质量、人性化的服务,让人民群众就医更放心、更方便、更满意!
本报记者丛秉政孟祥风
本报通讯员赵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