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浅谈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信仰的生命力在于政党成员的一举一动
寿光市国税局“四个坚持”稳妥推进机构改革
开辟未来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营养
2011年6月26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于生


  在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中,党领导了两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历经30多年艰苦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令世人刮目相看,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开辟了广阔前景。20世纪50年代,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许多弊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八大前后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光辉著作和“八大”政治报告等重要文献中,提出要以苏为戒、少走弯路,开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是,由于我们只有革命战争经验而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又加上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和苏联模式的教条式理解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较长时期内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一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前20年的实践证明,如果固守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改革,只能使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挫折甚至失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30多年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我国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从国内经济发展到对外开放,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改革,整个改革开放历程波澜壮阔、气势恢弘。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加快了国家现代化进程和人民富裕幸福步伐,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健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东欧剧变、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苏共在只有35万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执掌了全国政权,但却在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的时候丧失了执政地位并被解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在于苏共逐渐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在所谓的“改革”中,宣扬“新思维”,实行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主动放弃苏共在苏联的领导核心地位,鼓吹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以及意识形态多元化,最后导致了苏共垮台、苏联解散,社会主义制度瓦解。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经济和社会发展倒退了几十年。一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曾说过:“我们以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等各种思潮划清界限,防止“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干扰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运动学说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会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联。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十二五”规划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围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两大主题,提出了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以进一步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开放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进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就能够不断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就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重新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共潍坊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