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保礼
“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这是二百年前,江南才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潍县知事留下的诗句。如今,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步伐的加快,一个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碧水绿妆、如诗似画的崭新潍坊,呈现在了人们面前,郑板桥诗句中所写的美景,又得以重温。
“一切为了市民幸福”,这是潍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在决定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之初便提出的创建宗旨。为做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根据中央文明委统一部署和《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标准要求,市委、市政府建立强力推进机制,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市人代会审议通过。学习参照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的做法,真正落实了文明创建的“一把手”工程。全面实施城市“绿色家园”建设、“中心城区30平方公里旧居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工程”、“百项生态环保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工程,近三年来城市建设投入1182亿,城区绿量连续两年翻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1%,87个城中村、2000多幢旧居民楼、1014条背街小巷综合改造完毕。市区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生活污水处理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城市功能品质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着眼于全民共建共享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去年,市委常委会决定,每年3月份集中开展全民文明月活动,以此为载体,推动爱心家园、平安家园、生态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和文明家园建设,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养成和城市社区公共管理水平跨越提升。为全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用于奖励和补贴街道、社区的文明市民学校建设,实现了市民文明教育的制度化、常态化。持续组织开展了群众性“讲文明、重品行、促和谐”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市民评选活动,形成了“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和强大道德约束气场。
持续深化文明、和谐创建。立足构建文明、和谐城市,自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去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50%。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党政工作下沉和公共服务延伸,广泛开展为民服务承诺办实事和为民服务联动、文明服务窗口品牌创评活动。市政府带头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有效地推动了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全面推进基层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企业、和谐村庄、和谐家庭系列创建活动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文明了,大家庭和谐了,咱老百姓心里别提多恣啦!”这,是普通群众对文明、和谐创建的肺腑评价。高度重视道德模范选树。市委、市政府还坚持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工程来抓,既重选树结果,更重教育过程,有效扩大了道德模范的社会影响力。从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三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文明市民评选活动。目前,我市已评选表彰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市民1200多人,12人入选全国身边好人,其中王乐义、李学海分别荣获第一届、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大力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该工程2002年由教育部门发起,之后逐步发展形成文明委统一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新闻媒体和基层单位、社区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开创了“百万家长进学堂、亲子携手共成长”的生动局面。该工程的实施,优化了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学生素质教育变成了全民素质教育,为我市教育连续10年综合成绩考评全省第一提供了强力支撑。
着力推动志愿服务。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性工程来抓,在组织机制、队伍建设、活动组织和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中心城区注册志愿者已达10万余人。近年来,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数达10万多人次。着眼于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做大做强,我市还培育了“潍坊义工”、“鸢都义工”、“雷锋车队”、“和谐车队”等多个知名志愿服务品牌,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一大批义工被评为道德模范和潍坊好人。潍坊义工救助孤儿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鸢都义工王新航入选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
广泛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着眼于加快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结合当前我市的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改造进程,在1008个农村社区全面开展文明中心村创建创评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组织城市各级230多个文明单位与180多个乡村结对帮扶共建;二是从解决乡村文明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全市推广了昌邑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经验,全面开展乡村文明行动。
如今的潍坊,正以文明的新风、优美的环境、蓬勃的生机,吸引着更多的人才来潍坊落户,吸引着更多的企业来潍坊投资,吸引着更多的游客来潍坊游玩。“外地人为之向往,本地人为之自豪”的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渐渐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