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立新实习生岳箐箐
在喜迎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昌潍平原生机蓬勃,鸢都百姓和谐幸福,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
6月10日,记者顶着烈日到寿光采访“大棚蔬菜之父”王乐义。进入寿光市孙集镇,犹如置身于果菜世界―――大棚里,鲜嫩的蔬菜瓜果,诱人垂涎;空气中,飘溢着浓浓的甜香,沁人心脾。放眼远望,蔚蓝的天空下,成方连片的蔬菜大棚,仿佛无垠的大海。
“到三元朱村了!”同行的年轻记者,看到远处“三元朱村”门坊时,兴奋得叫了起来。看得出他们对这里的敬重和神往。
“你们来了!这么热的天,快进来喝点水!”在村委门口,一位慈祥的大伯招呼着。他,黑黑的脸膛,敦实的身材,言语亲切,充满关爱。
“这就是乐义书记!同电视、宣传画上一样!”记者们像见到崇拜的“明星”一样,激动得喊着、围上去。
村支部的会议室里,挂满荣誉匾牌。王乐义向我们讲起了三元朱村的故事。
“三元朱村是冬暖式蔬菜大棚发祥地。1989年,首创的蔬菜大棚,让村民走上致富路,引发了我国北方冬季蔬菜生产的变革。”
三元朱村总是与时俱进的。1992年,无公害蔬菜生产实验成功,最早创立了“绿色标准”。1996年,高科技大棚实验成功。目前,成立集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的蔬菜公司,注册了“乐义”牌商标,建起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以及有机质、生态型、无土栽培蔬菜2000亩,产品畅销国内外。
“近年来,村民还远赴新疆、陕西、辽宁、云南等26个省、市、自治区传授技术,140多人常年在外,将技术传遍全国,俺村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村’。走,到大棚里看看!”王乐义兴致盎然。
“这可是我的老伙计了!”王乐义边走边指着院里一辆老式吉普车说,“当年,县里为加快推广大棚技术,给我配了辆吉普车,一年跑了43000公里,全县建了5130多个大棚。”
在蔬菜大棚里,技术员正小心翼翼地培育种苗。据介绍,先后有中国农科院等17个科研单位在这里设立种子研究所,成立了国际农技培训中心,种子取得世界认可的技术证书,推广了近20类300余个品种。
在管理技术上,该村先后试验、改进、推广了五代冬暖式大棚技术,试验成功了滴灌、微控、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20余项技术。
“这西红柿是最新品种。”正在浇水的村民摘了一个西红柿递给记者说,“是按绿色无公害蔬菜标准管理的,放心吃就行!”
王乐义站在一边,观察着记者的表情,问道:“怎么样?”记者连连点头,赞不绝口。
“今年,村里调整土地360亩,新建现代化大棚118个,连村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15000亩。”在场的技术员指着远处的大棚说。
“走,到村里看看!”王乐义高兴地当着解说员。
2006年3月,三元朱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16座村民别墅楼平地而起。村里新建和改建了敬老院、幼儿园、健身广场、超市等,让村民过上了城市生活。
村子发展了,村民富裕了,邻里和谐了。王乐义先后被授予“中华农业英才奖”、中国改革功勋、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基层干部标兵等称号,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农村像城市,村民变市民。在这里当个村民太幸福和自豪了!”不少记者有感而发。
王乐义满脸笑容地说:“三元朱村能有今天,多亏党的好政策,多亏上级领导支持,多亏村民勤劳,关键点就是扭住‘发展’不松手。”
这话掷地有声,发人深思。是呀,发展是硬道理,一切都是为了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让老百姓美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