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导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时评
 
标题导航
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现场会召开
惠及城乡群众打造文明乡村
100万吨/年DCC高新技术项目在青州奠基
送绿色倡文明
无愧人民信任不负人民重托
我市启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发放城区低保居民价格补贴
2011年6月18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惠及城乡群众打造文明乡村
―――寿光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纪实


  □本报通讯员李晓兵孙建刚

  梁海涛

  仲夏时节,穿行于寿光农村,到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排列有序的垃圾桶,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环境彻底取代了以往农村夏季“垃圾成堆,蚊蝇乱飞”的脏乱景象。

  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必须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道路,而不能只做简单的垃圾堆放或转移,只有建立起垃圾清运处理的长效运行机制,才能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彻底好转。本着这一理念,近年来,寿光围绕“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服务寿光均衡发展”的思路,通过创新加强内外部环卫管理,完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等措施,不断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网络建设,环卫设施和服务通过由城区到镇街再到农村“三步走”的实践,初步建立起了城乡一体的环卫长效管理机制,全市所有的975个村庄都实现了生活垃圾的统一清运处理,极大地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该市首先从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制度机制入手,对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行科学全面的部署。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实施方案》、《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办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考核办法》。市镇两级都成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设立环卫所,配备5-7名工作人员。村庄按照每75户1人的标准配备了保洁员,由各镇街环卫所统一招聘、统一管理使用、统一筹集发放工资。各村保洁员每天将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至垃圾容器及收集点,再由各镇街负责运至压缩式中转站,压缩处理后,由市环卫处运至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为保证全市垃圾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寿光市财政投资1300万元扩建了库容为27万立方米的垃圾卫生填埋区。市、镇两级投资3650多万元建设了21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搭建起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基础平台。各村出资、镇街适当补贴,共投资1000多万元,在各村建设了1-3个标准化垃圾收集房或按每20户一个的标准配备垃圾桶。市政府出资1230万元购置了138台小型垃圾运输车和10辆大型垃圾块压缩运输车。仅去年一年,该市就完成城乡环卫一体化基础设施投资7180多万元。今年该市还将投资4.5亿元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4000多万元扩建垃圾卫生填埋区,投资3140万元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体制。

  为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协调高效可持续运行,该市不断健全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由镇街承担垃圾中转站运行费用、垃圾清运车费用和部分垃圾处理费用,通过财政体制将这块费用从镇级财政按月拨付给市环卫部门使用,垃圾处理费的大头由市财政承担。镇街环卫所人员工资与日常办公费用,由镇街承担;村庄保洁所需的2000多万元费用由市、镇街、村三级承担,市财政以以奖代补方式承担保洁费用的34%,用于对全市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庄进行补助,其余由各镇街、村承担。市财政根据各镇街的财力状况分好、中、差三个等次按20%、30%、46%的比例给予补助。

  “以前我们村的垃圾,找不到个合适的地方扔,只能到村北沿着河坝边扔。一个地方只要有了一点垃圾,大家都跟着倒,很快就成了垃圾堆、垃圾山”,上口三村老党员张绪三说,“去年以来,村里购置了垃圾桶,镇上给配备了保洁员,现在再没有村民往大街上乱倒乱放垃圾了。”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也逐步改变着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目前,寿光已建立起了“村(社区)镇(街道)定点收集、市集中清运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彻底解决了农村环卫事业落后、村庄面貌脏乱差的现状,使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同城里人一样的优美环境,一样的环境卫生服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