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突破藩篱春雷起
让117名党员成为117面旗帜
文明从这里起步
2011年6月17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突破藩篱春雷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据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记者李亚彪吴涛屈凌燕)春风拂过,初夏的杭州花草青翠,郁郁葱葱。5月下旬,记者在杭州见到了长期致力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的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雷云。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末,浙江一位农民企业家在上海收购6家国营商店,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姓社姓资’的争论。当时有人觉得个体户、私营企业多了,是不是就变成资本主义了?特别需要有人拨云见日。”

  1992年春,在改革开放的又一个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犹如声声春雷,起于南海之滨,响彻神州大地。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话,至今仍发人深省。

  “小平视察南方途中,我多次听到他讲过‘不争论’。”时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的陈开枝说,“我理解,小平同志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当时有不少争论。”

  陈开枝说,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谈话,使中国冲出了“姓社姓资”观念的束缚,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这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条路逐渐清晰起来。

  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措施。5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写入其中。6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有步骤地把企业推向市场。

  一个个会议、一份份文件、一次次讲话、一轮轮探索,为党的十四大召开做出了重要的舆论准备、理论准备、实践准备。

  1992年金秋,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报告把改革开放14年的实践称为“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而这场新的革命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决策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

  党的十四大后,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制定了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

  突破藩篱,期待的是国家的富强、百姓的富裕,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出发点。1989年到1991年三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年均在5%到6%之间,而到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我国从此也保持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的称号。到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