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遍布城市角角落落的“三修”摊点、瓜菜流动摊点以及非法店外经营,奎文区行政执法分局围绕着便民、利民、惠及民生,以化堵为疏的方法破解城市管理的“顽疾”,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改造提升,既解决了影响市容市貌的问题,又为流动的摊贩找到了妥当的归宿和安置场所,实现了居民生活服务和城市整洁文明的双赢。
沿街摊贩:果蔬送到社区里
在奎文区南胡社区南胡南村办公楼前,每天上午9点开始到下午2点,都会有零星摊贩在路边摆摊,从新鲜的豆腐到时令的果蔬,这里应有尽有。
在南湖社区办公楼前,记者看到划定了50多米区域,流动摊贩可以在这里摆摊。这些摊主约二十几个,大部分都是小区的常住居民,还有部分外地的摊贩和蔬菜水果商,只要到小区零费用登记,就可以在小区内摆摊,什么费用都不用交。卖蔬菜的摊主潘春光告诉记者,自己家就住在小区,早市散了之后再来小区摆摊,可以多卖出去一部分菜,而且在小区内不收钱还有固定的摊位和时间,还不用担心没人来买。
以前,这里的商贩都集中在新华路甲巷的早市,每天早上8点30分,早市结束,就陆续出现一些小商小贩,数十个水果摊、菜摊“星罗棋布”,在胜利东街上形成百米长的“菜市场”,买家卖家汇集,久久不能散去。此时正是上班高峰期,马路变得非常拥阻难行,给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待小商贩散去以后,街面还会出现大量垃圾,加重了清洁工人的清扫负担。
奎文区城管执法分局李明洁告诉记者,零星摊点进社区之后,形成一个小型的菜市场。既破解了流动摊点影响市容和交通的问题,又为流动摊贩们解决了生计,同时也方便社区居民就近采购。目前,奎文区47处居民小区都已经推开“零星摊点进社区”,共安置零售摊点563处,这种多赢的管理模式博得了满堂彩。
“三修”摊点:统一着装更文明
在奎文区,108处规范化“三修”(修车、修鞋、修锁)摊点亮相街巷。轻巧实用的工具箱、蓝底白字的“三修便民服务车”标志,方便了市民找寻,规范了服务摊点,得到了市民的交口称赞。
针对以往修车摊点上的扳手、打气筒、水盆等物品随意堆放的杂乱局面,奎文区城管执法分局通过财政补贴一点、商家赞助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方式对“三修”服务摊点实行规范化管理,统一为他们配备了便民服务车、作业服装、太阳伞、帆布、扫帚、垃圾收容器,并对服务站点进行固定。对于这样的管理模式,奎文区中学街街巷内修鞋的李振华师傅十分认可:“统一的‘三修’服务车不仅配备了工具箱,还有太阳伞。年纪大了,每天不用东奔西走,就能安稳地赚上几十元,城管想得周到,我很知足。”
李明洁介绍,目前,建成的108处‘三修’站点已经全部上岗,在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成为这座城市文明的重要元素。
沿街业户:整洁环境为经营加分
在义诚五金建材商店见到老板韩盛春时,他正在用扫帚打扫着自家门前的台阶,店内的商品整齐而密集地摆放着,没有一件商品挂在室外。同样,和韩盛春紧挨着的店铺有七八家,不论是五金建材商店还是便利超市,店面门前都是干干净净。这些店铺所在的文化路是奎文区城管执法分局两条城市管理示范街之一,户籍化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开创了从“面上管理”到“点上突破”的沿街业户管理先河,使得周围的经营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原先,在这条路上,抬头望去,除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外,便是路旁摆放的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不仅如此,有些商家还把塑料制品、生活用品摆放在路中间,因为都是无序地摆放,所以供行人过往的路面便少之又少,一年四季都拥堵得厉害。韩老板说,商家把物品摆在路中间或店外,是为了招揽顾客。一些顾客有的乘三轮车,有的骑电动车从这儿经过,更加剧了路面的拥堵。现在城管部门进行精细化管理,对每一家店铺进行违章监控,增强沿街业主的责任意识。这样的变化在改善经营环境的同时,并没有影响正常的销售,相反,整洁有序的环境使这里的市场更加繁荣,商家不需要把商品摆放到店外,仍然会有源源不断的客源。
记者孙晓芳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