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影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专题

第03版
商务之窗
 
标题导航
《雪花秘扇》提前上映
《建党伟业》北京首映
年轻的时候没什么过不去
女娇娥变身粉金刚
光辉岁月红色经典(二)
2011年6月10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辉岁月红色经典(二)
红色电影回顾之英雄篇
  《平原游击队》
  《地雷战》
  《重庆谈判》
  《大决战》
  《集结号》


  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宣告了一只新型的革命军队的建立。历经硝烟炮火和栉风沐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就是一部武装斗争史,在此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战斗英雄人物,建国后,描写解放军形象和战争场面的电影占了当时电影产量的大部分,这些电影以真实的人物造型和气氛渲染,在银幕上还原着战争和我们的英雄。

“十七年电影”期间:

“完美”的英雄

  1949年至1956年这个时期的战争电影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组织的人民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也分出了许多类型,如重大战役电影:《南征北战》、《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反映游击战的电影如《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等;反映部队战斗生活的影片:如《钢铁战士》、《霓虹灯下的哨兵》、《关连长》等。

  这些电影中涌现了一大批至今在我们心中熠熠闪光的“战斗英雄”如《董存瑞》中的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地雷战》中的赵虎等,他们高大魁梧、浓眉大眼,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他们对群众怀着朴素的感情,对敌人刻骨仇恨,在战争的洗礼下,他们坚强勇敢,冷静沉着、机智灵活、爱憎分明,他们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个品牌,具有了强大的威慑和影响力量。这时期的电影除了正面描写外,还用细节刻画“战斗英雄”形象,如《平原游击队》中小宝子手中那颗“复仇”的子弹,《上甘岭》中出现在坑道里的小松鼠,这些细节使得战斗英雄们有血有肉,性格也更加生动丰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群体”的英雄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一批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为表现内容的军事影片的出现,造成了新中国新军事题材影片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这批影片的代表作品有:《西安事变》、《南昌起义》、《风雨下钟山》、《长征》、《重庆谈判》、《开国大典》、《大决战》等等。随着创作人员电影语言运用上的更加娴熟,这些作品用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势和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史诗式地再现了一个个重要历史节点上的辉煌事件,呈现出特殊的价值与生机。

  由于拍摄技术的提升和投资规模的加大,我们的军事电影对战争的表现更加直观与宏大,所以这些电影的主人公由以前众星拱月式的单个的英雄,变成为“群像”式英雄,从以前主要表现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转变为表现战场前后时局变幻下领导人物的运筹帷幄,站在时代风云浪尖的先驱者们为我们的生活描绘出了宏大的蓝图,并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近年来的《建国大业》与《建党大业》将这种“群像式”的描绘利用产业和明星的力量推至无与伦比的巅峰。

新时期:

我们身边的英雄

  近几年国产电影引入明星制、类型电影元素和建构视觉奇观,在完成意识形态诉求的同时,也着意于对其观赏性、娱乐性的追求,例如《集结号》、《太行山上》、《紫日》等等,这一时期英雄人物的塑造的显著变化是用平民化视角来表现英雄,人物与思想内涵从单薄走向丰厚、深刻,让英雄们从道德的高台上走了下来,将英雄们传导成为普通人更加喜闻乐见的形象,靠近更为真诚的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向着观众本真、淳朴的生活和心灵靠近。

  例如冯小刚电影《集结号》的主人公谷子地,他违抗军纪和坚守命令这两件看似矛盾的事将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战士。谷子地这个平凡、粗糙、“非英雄”式的“战斗英雄”以一种偏执式的态度和言行,在后来寻找部队原籍与战友尸体的过程中,谷子地在忠诚信仰支撑下的对人性的探索坚持到了最后;2007年的电影《我的左手》力图还原一个和平年代的当代军人形象,也是从主旋律战争电影创作窠臼中突围的一次大胆尝试。不需要拔高,不需要渲染,甚至不需要仰视,只需要深入人物的内心,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英雄之所以为英雄的原因。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