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专题

第03版
商务之窗
 
标题导航
写尽英雄志明月照心间
与历史对话
2011年6月10日 星期
 上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愿坚
写尽英雄志明月照心间
  在诸城档案馆珍藏的王愿坚生前手稿。(资料图片)
  诸城名人馆中陈列的王愿坚书房。窦锦平摄


个人简介

  王愿坚(1929--1991.1.25),当代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等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本报记者陈文

  走进诸城名人馆里的近现代名家区里,一间简朴的书房映入人们的眼帘,被书柜围绕的深色书桌上,有一张戎装军人的黑白照片,他就是王愿坚,曾经斐声中国文坛的红色作家。现今多少人的中学时代是读着他的《七根火柴》、《党费》长大的,他编剧的电影《闪闪的红星》更是照亮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

  

  书香正气薪火传

  

  王愿坚,出生在诸城相州镇,相州历代人才辈出,文化繁荣,涌现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王统照、山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的王翔千都诞生在这里。王愿坚的父亲王振千是王翔千的胞弟,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19年加入过“五四”游行行列,资助过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之后王振千辍学回家任教,闲时书法绘画,还精通中医,自家设中药铺,为左邻右舍诊病。

  在充满书香之气的大家族里,幼时的王愿坚既受到政治上的熏陶,也受到了文学上的感染,在王愿坚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就囫囵吞枣地读过了《聊斋志异》、《古今奇谈》等书,到了十岁就开始啃起《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了。然而就在王愿坚七八岁的时候,抗战已经开始,终日飞机轰炸,兵荒马乱,王愿坚在回忆录中写道:“敌人封锁,连年天灾,食不果腹,相州沦陷,常常逃难,父亲没有心思给我讲当初他参加革命的情况,另外,小孩子的嘴巴不严密,怕招来灾祸。”王愿坚的家在当时一直是抗战同志的‘食宿点’,当时的革命志士赵志刚、董昆、张聘之等都曾在王家留宿。“我们小孩只管为他们送水和食物,不能说什么,也不能打听什么事……当时家里很穷,鸡下几个蛋也总倒腾着留下几个,他们来了可以吃。”除此之外,王愿坚与家族里其他几个孩子还担任了一些站岗放哨的工作。

  在与革命志士来往的过程中,幼年的王愿坚接触到了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革命书籍,在此期间,王愿坚就读的相州王氏私立小学不但被日本鬼子盖起了炮楼,日本鬼子还在那里推行奴化教育,本来门门功课优秀的王愿坚对日语这门课程深恶痛绝,经常因为背不出日语单词而受罚。幼年的文学熏陶、家族环境的影响还不是成年后的王愿坚走哪条道路的决定因素,起到决定因素的,是党的教导、文学前辈的指引、生活的累积和因此而产生的使命感。

  

  传承红军英雄志

  

  1944年,年仅15岁的王愿坚与胞弟王愈坚在山东地委敌工部的安排下,来到山东军区驻地日照县参加了八路军,早早地作为小八路在革命队伍中锻炼成长,当年,日寇对我省滨海区实行万人大扫荡,王愿坚被隐藏在当地老乡家中,做了一位大娘的干儿子,这次经历可以说是他进入革命锻炼后接受的第一堂课,这一段难忘的记忆被他写进了1954年的成名作《党费》。

  王愿坚于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他担任过文工团团员、宣传员,跟随部队转战南北,有时与敌人短兵相接,有时深入农村筹粮宣传,在许多老革命根据地工作和访问的时候,他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们,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回忆那时的感觉:“参加革命之后,只要有空,我总是缠住首长请他给我讲故事。稍后,因为在部队作报纸编辑、记者工作,更获得了机会,听到和看到了战争中的一些动人的故事。自然在听这些故事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要写它们,只是出于年轻人的好奇和为了从中受到教育。想到把它们写下来,那是以后的事。”

  《党费》这篇小说的问世使他一举成名,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新中国成立后,王愿坚担任《解放军文艺》编辑,那个英雄时代、壮丽的斗争和那些崇高的革命形象,强烈地感染着他,由此定下“写尽红军英雄志”的想法,他曾经采访过九位元帅和一百多位开国将军,他曾经重走一遍雪山、草地、大渡河等长征路线,和平年代沉淀下来的动人故事促使他的创作灵感如涌泉般奔流,相继推出了《粮食的故事》、《三张纸条》、《七根火柴》等优秀作品,使得他的创作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几篇小说人物、情节高度集中,形成了一种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悠长的小品文,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在尽可能短的篇幅中,蕴含着尽可能多的意义,形成了一种质朴、明朗、单纯与凝练的文学风格。

  

  一轮秋月照心间

  

  为什么在红色文学的领域中始终笔耕不辍?王愿坚在一些创作经验中写出了他的心声:“我不知有多少次在各式各样的雨雪里行军,多少次穿着湿透的军衣,站在冷风里发抖……有一次,冒雨行军九十多里,浑身上下没有一根干纱,我和一个战友背靠背地坐在一个抬筐里,就算宿营了。一觉醒来,同志的体温居然把军衣烤干了……在抗日战争的一次反‘扫荡’里,我曾经用拳头般大的豆饼支撑了四天。尝过了饥饿的滋味,我才能在纸上表现出‘鸡蛋那么大的一团’青稞面的真正价值。”就是这种深切的体会,使得他坚持描写共产主义战士的群像,深入挖掘蕴藏在人物内心深层的美―――革命的人性美与人情味。

  正当王愿坚的创作进入高产期的时候,“十年浩劫”一度剥夺了他的创作权,在挨批斗、烧锅炉的间隙里他坚持读完了数部马列主义经典。用王愿坚自己的话说,这段时间叫做“养精蓄锐”,粉碎“四人帮”后,他又重新拿起了手里的笔,除了继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还进一步拓宽了创作体载,1974年他首次“触电”,与陆国柱根据李心田的同名小说改编成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获得全国第二届少年文学奖第二名,他还与其他人合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草地》与《四渡赤水》。

  1990年,王愿坚因肺癌住进医院,这期间正是他创作经验最为丰富、文学造诣最为成熟的时期,然而病情迅速恶化,王愿坚于1991年1月25日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终年62岁。现在的我们只能用他的作品来追溯这位坚定的红色军旅作家的心路历程,沿着他的笔尖和他走过的足迹,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一一浮现,在这些辉煌的背后,却是王愿坚那颗淡然的心。在他生前所用的书桌上方,悬挂着他于1986年所做的一首七律:“惯将红线绣河山,驰骋毋需更容颜,播火何惧血与火,添砖就做瓦和砖,兴来腕底生风雨,乐将史事叩雄关,写罢常吟无憾事,一轮秋月照心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