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量的纺织业,人们日常用的是“洋油”“洋火”……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当时中国国力之弱、民生之苦可见一斑。
毛泽东在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发出号召,“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正是在这一方针下,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神州大地掀起一场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严重经济困难和复杂环境下,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建设奇迹和科学技术奇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上空闪过一道强烈亮光,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是党和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果断决策的结果,也是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
早在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就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投身到“两弹一星”的研制中。
继1964年原子弹研制率先实现突破后,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在国防高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等领域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生产得到很大改善。
红旗汽车、南京长江大桥、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党带领人民白手起家,用汗水和智慧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在与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斗争中形成的鲜明时代精神,直到今天仍然鼓舞人们奋勇前行。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几倍、十几倍的增长,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