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韩立新)“十一五”期间,我市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市切实做好今年节能降耗工作,把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不断完善节能长效机制,力争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率不低于3.66%。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遏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断完善重大耗能项目专家评审制度和高耗能项目等量淘汰制度;将新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县市区节能目标责任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拥有核心技术、资源消耗低的优势企业和产业,促进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抓住新能源利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机遇,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重点推进短流程铸造、电机变频改造、太阳能光热、地源热泵、工业余热及污水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节能改造升级步伐。组织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和节能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我市企业依托自身优势组建节能服务公司,培育骨干节能服务机构,发展节能服务业。加快推进节能产品认证,扩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范围。
强化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实施节能管理数字化工程,组织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低碳行动,培育一批能效标杆企业。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审计,完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以建材、钢铁等行业为重点,稳步推进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节能人才培训工程,对基层节能管理人员进行节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培训。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以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发展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组织开展“车船路港”企事业单位低碳运输专项行动。强化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活动。科学实施预警调控,利用实施节能预警调控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高耗低效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或关停淘汰。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机电产品再制造、废旧硒鼓回收利用、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宾馆酒店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等各项工作落实,推进工业污水资源化全利用、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业余热系统利用等工作,打造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开展对标建设活动,加快再生资源和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强节能执法监察。建立完善节能监督检查机制,以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公共机构和公共建筑依法用能情况等为重点,组织开展日常节能监察活动。开展节能降耗全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