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毒奶粉”、“健美猪”、“染色馒头”等名词,在不断挑战着老百姓的承受能力,食品安全问题,俨然成了老百姓的一块“心病”。最近肆虐欧洲的“毒黄瓜”事件,又再一次激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甚至有人拷问:我们的餐桌还安全吗?为此,记者就食品安全问题采访了多位市民。
心理成熟理性对待
记者发现,接受采访的市民中,多数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环境表示担忧,但同时表示会理性对待目前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家住南胡小区的徐大娘说:“看到电视上曝光的那些事情,自己也害怕买到不卫生的食品,不过我一般都到比较熟悉的市场和摊位买菜,图的就是个踏实,再说馒头什么的都是自己蒸的,吃着放心。也不能因为有问题就不敢吃饭了呀”。而退休干部刘宝林则表示,一般选择到大型超市购买食品,“大的超市进货渠道还是有保证的,再说还有发票什么的,问题不大!”,同时他认为,国家在保障百姓餐桌安全方面的政策还是有成效的,“像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等等事情出来后,国家能查的住,让咱百姓知道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这就放心啦,要不然稀里糊涂的,还怎么过日子?相信食品安全会越来越好!”
由此可见,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我市市民能够以理性的心态看待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盲目跟风,市民消费心理日益成熟稳定。
安全知识有待提高
我市市民在理性对待食品安全事件的同时,也暴露出对辨别食品质量知识和手段的缺乏。经常外出应酬的秦先生说:“对自己买的食品还比较放心,就是担心外出就餐,除了结账时要发票外,还真不知道怎么去看点的菜是不是安全,只能凭感觉去熟悉和卫生环境好的餐厅吃饭”。万女士则对读小学的女儿比较伤脑筋,“孩子在学校经常自己买些零食什么的,我最害怕她吃坏肚子,这么小的孩子什么也不懂,怎么去辨别好坏呀?”
记者采访中发现,一方面是市民知识的缺乏,而另一方面,超市中摆放的食品安全查询机却鲜有人问津。记者在新华路某超市观察近一小时,来来往往的市民没有一位到该设备上查询所购商品是否合格。一位顾客接受采访时,在记者的提示下才知道,在超市还设有食品安全查询机,“以前确实不知道这是食品安全查询机,我一直以为是电视广告这类的机器呢”。接受采访的市民均表示,希望学习有关辨别食品安全的知识和技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更关系到国家的和谐稳定。因此,构筑百姓餐桌安全的防火墙,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唯有重铸企业“良心”,才能让百姓放心。重新审视近年来发生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无不是生产企业良心的丧失和道德的沦落而诱发的。当企业一味追求效益而肆意践踏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时,就必须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呼唤道德回归,重铸企业“良心”,从源头上斩断各类不合格产品走向市场。
唯有筑牢政府监管的“责任心”,才能让百姓安心。“四个大盖帽为什么管不住一根豆芽菜?”的拷问,透露出相当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与执法监管体系的不健全不无关系。因此,有关部门既要不断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堵塞监管漏洞,切实提高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和综合监管水平,又要转变工作作风,变被动为主动,部门联合,重拳出击,严肃依法处理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用责任心构筑起百姓餐桌的牢固防线。
唯有培育市民的“智慧心”,才能让百姓舒心。一方面要加大食品安全教育,让百姓练就一双辨别食品优劣的“火眼金睛”,另一方面要树立起消费者维权的信心,使得消费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食品时,能够“去伪存真”,勇于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与企业、政府共同构筑起保障餐桌安全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