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高生先生生长于福山。二十多岁离开家乡,来到高密从事教育工作,但他始终难以割舍养育过自己的那一片土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经.小雅》)。谈起福山的人和事,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福山、钟情福山、热爱福山,刘先生与女儿刘景华一起,于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经年累月,夜以继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用才华、毅力和汗水凝聚成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福山旧事》。
长篇小说,要致力于揭示人物的命运。在命运的浮沉中,使人物的心理得以展现,人物的性格得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得以形成,时代的内涵、社会的面貌也随着人物的命运而被揭示。《福山旧事》就真实地塑造了姜景文、姜永年、姜景敏、宫校长等众多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在烟台福山地区的建立和发展情况,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烟台和福山地区的革命历史,将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画卷,展示在读者面前。作者虽是第一次创作小说,但却深谙小说之真谛,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特别注重对人物赋予感人的故事,附之以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这一特点在第一主角姜景文的身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小说运用的是传统的章回体写法。这看起来是一种“守旧”,但殊非易事。《福山旧事》写的是往事,道的是旧情,以传统的小说笔法,更便于展现其内容特点,使人读起来有回到从前的感觉。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彬彬曾说:“当创新成为一种时髦时,当唯有新才能引来注视的目光,激起欢呼的掌声时,守旧便需要极大的勇气。”这部《福山旧事》,正体现了作者“守旧”的勇气。从阅读效果看,正是这种传统的写法,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历史上,在胶东地区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要想吃好饭,围着福山转。”此语的意思有二:一是福山属富庶之地,山清水秀,物产丰收。只要勤劳,正常年景下,福山人都能吃饱喝足;二是福山人会烹饪,出“大师傅”。福山是“鲁菜之乡”,名厨师遍及海内外,享誉烹饪界。老北京最著名的饭馆中的“八大楼”、“八大居”和“十大堂”,百分之八九十是福山人经营。小说中对于福山美食的描写,极其生动有趣。第二十六回“大师傅细说福山菜”中,作者借掌勺的大师傅之口,将福山人结婚办喜事举办宴席的讲究,娓娓道来,令读者禁不住直流口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用福山方言创作的成功实践。屈指算来,我离开故乡已近四十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乡音土语亦在岁月的蹉跎中逐渐消减,比如在写作思考、打字输入时,福山方言就被排除在外。然而读《福山旧事》,我为作者对福山方言运用得得心应手、恰当准确而折服,那真是身临其境,声犹在耳。福山话,我遗忘多年的家乡话,突然从我大脑深处被打捞上来,唤醒了我的记忆,使我又回到了童年,找到了那份亲切与温暖。我才知道,乡音是执着的,是活泼的,是根深蒂固、挥之不去的。刘再复先生曾说他“在图书馆中发现了故乡”,而我,则在《福山旧事》中找到了故乡,“听”到了乡音。这是刘高生、刘景华父女带给我的快乐,我衷心感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