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宋继英)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我市金融业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积极应对,化危为机,迎难而上,全面发展的五年。五年里,全市金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开放步伐,积极推进服务创新,为全市金融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显现出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过去的5年,是我市金融业整体实力提升最快的5年,是金融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最突出的5年,也是金融产业与经济社会互利共赢最具活力的5年。五年砥砺奋进,五年跨越发展,五年成就辉煌。
企业上市突飞猛进直接融资翻番增长
2006年初,我市仅有山东海化、青鸟华光、晨鸣纸业、山东海龙、潍柴重机、亚星化学、潍柴动力、山东墨龙8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97亿元,直接融资规模偏小,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为了把更多企业推向资本市场,全市企业上市工作抓住国内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境内外上市渠道逐渐通畅的有利时机,按照“上市一批、储备一批、培植一批”的工作思路,坚持把境内上市与境外上市一起抓,大力培植上市资源,积极推进上市公司再融资,多渠道、多层次推进企业上市,5年间新增上市公司21家,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298亿元。现在,无论在沪深两市,还是香港、德国、美国、英国等资本市场都能看到潍坊上市企业的身影。到2010年底,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9家,股票33只,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395亿元,无论是上市公司家数、股票只数,还是累计融资总额均在省内名列前茅。资本市场上,一个行业优势突出、企业形象良好、业绩回报稳定增长的“潍坊板块”迅速崛起。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潍坊企业的一面鲜亮旗帜。
金融体系趋于健全金融改革深入推进
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是我市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又一亮点。“十一五”初期,我市金融体系中仅有8家银行机构,17家保险公司和2家证券公司。短短5年时间,外地金融机构纷纷进驻我市,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快速发展,呈现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由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村镇银行组成的银行组织体系;由证券、期货经营和产权交易机构组成的资本市场组织体系;由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组成的保险业组织体系;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组成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体系组成的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基本形成。至2011年,我市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9家,总数达到17家;新进保险公司30家,达到47家;新进证券公司4家,达到6家;小额贷款公司迅速发展到27家。门类齐全、分工清晰、定位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金融格局基本确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过5年改革创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潍坊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潍坊银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域支行全覆盖,并开始探索设立第二家特色支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银行化改革全面启动,寿光农村合作银行全省首批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其他县市区按照“一年重点突破,两年全面完成”的总体目标,两年内将全部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潍坊银行和潍坊农信两家资产总和已超过1570亿元,存贷款市场份额占到全市三分之一以上,这在全国地市中是少见的。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坚持“走出去”,吸引外地金融资源为我所用。潍坊银行在青岛设立了分行,在胶南发起设立了村镇银行;寿光农村商业银行在天津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运营良好,潍坊地方金融机构向现代化银行机构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金融规模迅速膨胀质量效益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金融业发展速度最快,增量增加最多,质量效益提高最快的五年。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308亿元,比2005年末的1249.3亿元增加2058.7亿元,年均增长21.5%;各项贷款余额2571亿元,比2005年末的848.3亿元增加1722.7亿元,年均增长24.8%。到2010年5月末,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成为全省第4个过3000亿元的城市。银行业实现利润达到58.75亿元,比2005年的10.7亿元增加了48.05亿元,年均增长40.6%,在全省(不含青岛、济南)排名由第6位提升到第1位。保险机构为社会承担的责任风险突破一万亿,保费收入增加到86.44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56.7亿元。全市金融机构缴纳地税收入14.2亿元,缴纳国税收入5.5亿元,形成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6.21%,在服务业中仅次于房地产业,居第二位。
金融生态显著改善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措施,政策支持有力、依法保护有效、诚信建设有方,有力促进了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005年,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促进金融产业做强做大的意见》,从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整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等,给予金融业30条扶持政策,市县两级通过风险补偿、奖励、补贴等多种方式,每年扶持金融产业的资金多达2亿元。在城市中心建设了省内唯一的金融功能区,设立了股份制银行服务中心,区域聚集效应得到显现。为帮助地方金融机构轻装上阵,发展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银行机构,先后帮助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38.2亿元。
2007年,我市提出了打造金融强市的战略目标,并提出“把金融产业由从属的、边缘的产业地位转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上来;由过去金融产业服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转到地方发展规划符合金融产业的发展规律和金融政策导向上来;由对金融产业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到为金融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来;推动金融机构由粗放的增长方式转到依靠提高内部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上来;支持金融企业由传统的内部运行机制、经营方式转到现代化经营方式上来”的“五个转变”,金融产业的地位空前提高。
2008年,我市出台了《关于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依法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意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保护银行的正当权益,公检法以及银监、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合力维护金融秩序,成为我市支持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09年我市提出了“把金融业打造成为我市继农业、教育、城市建设后的第四亮点,争创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工作目标。开展了广泛的金融宣传教育活动,“潍坊金融之夜”大型焰火晚会、“金融知识进万家走进潍坊”大型知识巡展活动、“把握今天,引领未来”2009潍坊首届金融年会和“魅力潍坊,和谐金融”2010新年民族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普及了金融知识,强化了市民的金融意识。广泛开展以建立“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为核心的诚信潍坊建设,在全省率先组织了规模以上企业和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有效推进了“信用潍坊”建设。
2010年,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了第四次全市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22520金融工程,打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指导意见》、《潍坊市金融创新奖评选办法》、《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潍坊市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先进县(市区)量化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金融业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回顾“十一五”,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展望“十二五”,形势错综复杂,机遇稍纵即逝。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潍坊金融业必定能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承担起肩负的历史使命,昂首迈向蕴含着无限希望的“十二五”,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谱写潍坊金融史上更加壮丽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