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两位大侠狭路相逢,第一件事就是先得自报师门,不管华山少林武当正宗,还是东邪西毒江南七怪,出来混江湖是要讲求出身的,然后再是掏出家伙切磋切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师父”有着特殊的含义,儒家文化对于“师”的尊重要比其他国家文化深切得多,并且一直传承到现代,礼数、尊卑、秩序、责任一丝不苟。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不单单是简单的教学关系,而是一种终生的利益团体关系。人类社会博弈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形成一个个牢靠的利益团体,仅靠血缘关系形成的利益团体太过狭隘,很难进行大范围的扩张,也难以保证每一代都有合格的继承人将技艺或兴趣传承下去。
所以,“师徒”这种关系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为了巩固这种非血缘联盟,传统文化中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和“弟子”应该结成终生结盟的利益关系。师父收徒可以广开领域,并能保证雄厚的人脉资源使得“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而徒弟除了学习以外,也在这个利益团体得到了益处,所以电影小说里动不动就会喊出一声“我找我师父来!”和“大师兄救我!”
最经典的师徒关系当属《西游记》,那一声饱含深情的“师父”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吃斋念佛的和尚能与野性难驯的猴精猪精等形成生死与共的团体,就是依靠比紧箍咒还要牢靠的师徒关系才能一路斩妖除魔打BOSS,孙悟空再痛恨唐僧的食古不化,但一想到因为师父才能从五指山下脱逃的恩情,再苦再累再憋气也就忍了。在武侠小说的世界里,师徒关系更是复杂,低调如风清扬与令狐冲,亦师亦爱人的杨过与小龙女,还有热热闹闹的郭靖黄蓉与洪七公,让我们时而羡慕、时而感叹;时而敬佩、时而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