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罕见大旱引发了公众对三峡工程的持续关注。“三峡抗旱”这组关键词连续多日位居国内各大网站新闻热搜词榜首。
近日,舆论焦点又开始从质疑“三峡工程诱发大旱”转移到“三峡工程抗旱能力”上来。三峡能否解长江中下游干旱之渴?记者为此从三峡大坝沿江而下对宜昌、荆州等地的旱情进行了调查,并采访了一些专家和相关人士。
三峡水库连续超常规为长江中下游补水
5月以来,湖南、湖北两省相继出现土地龟裂、湖泊水体萎缩现象,洞庭湖等主要湖泊水体面积比历史同期少4成左右。被誉为“中国水塔”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4米多,创历史新低。
面对长江中下游大旱,三峡水库按照国家防总调度,自5月20日连续增大下泄流量为中下游实施抗旱补水。截至26日,三峡水库6天补水12亿立方米。目前三峡水库水位已降至152米附近。
三峡水库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说,“三峡水库在此区间原有存水约12亿立方米,现已全部释放大坝下游,用于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以缓解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抗旱紧张和沿江城乡供水、灌溉引水压力。”
三峡水库下月或面临“无水可补”局面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介绍说,抗旱功能是三峡水利枢纽新增的一个功能。他说:“三峡工程设计时只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功能。补水功能是考虑到下游两岸的居民和生产用水,但现在看来还要满足抗旱用水。这部分水量需求比较大。”
按原先设计,三峡水库在长江汛末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并在长江枯水期时为大坝下游地区持续补水,尽可能保障长江中下游航运和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运行处处长王海说,今年长江中下游发生大旱以来,湖北、江西和湖南等地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纷纷要求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但目前三峡水库水位已降至152米附近,水库调节库容已消耗约4/5,剩余的1/5库容也即将在6月10日前消耗完毕。
谈及三峡能否解长江中下游干旱之渴,王海说,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而中下游地区又没有大范围降雨,三峡水库将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
专家否认“三峡诱发干旱”目前长江旱情有所缓解
目前在互联网上,网民提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造成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
对此,气象、地质和水利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表示,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撑这种说法。郑守仁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
记者连日来在宜昌、荆州等地采访时注意到,三峡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后,两地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缓解。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水文监测数据也显示,连日来,三峡大坝下游的多个观测站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罕见大旱敲响警钟长江抗旱应建立体系
罕见大旱给长江流域防旱体系敲响了警钟,暴露出地方在抵抗大旱能力上还存在缺乏统一调度、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采访中,一些地方的水利干部建议,应建立起一个长江全流域的防汛抗旱保障体系。郑守仁指出,长江流域上游多座水库不能各自为政,要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考虑社会效益。只有实现多座水库统一调度,才能实现联合运用,发挥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据新华社)